最近,网络上关于汽车自媒体圈子的讨论可以说是炸开了锅,很多人都在问,现在做自媒体是不是越来越危险了?
尤其是看到比亚迪接连起诉好几个自媒体大V,索赔金额动不动就是几百万,更是让不少人心头一紧。
就说前不久,一个叫“龙猪-集车”的账号,因为长期发布关于比亚迪的不实信息,被法院判赔了两百多万,而且这笔钱已经强制执行到账了。
这事儿还没过去多久,比亚迪法务部又发公告,一口气起诉了包括“彭彭在吗”在内的五个账号,这次索赔总额更是高达三百万元。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都懵了,发一条视频的代价,可能就是一套房子的首付,这让靠内容创作吃饭的人怎么能不焦虑?
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企业利用资本优势打压批评的声音,还是网络环境真的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像比亚迪这样的大企业,它的法务部门并不是吃素的,他们出手打官司,往往都是有备而来,而且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流程。
我们普通人看着是企业在“以大欺小”,但从法律角度看,他们每一步都走得相当稳健。
他们的策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找准目标,专打要害。
他们不会因为你吐槽一句车的外观不好看、内饰不喜欢就大动干戈,他们重点打击的是那些涉及产品核心技术和企业声誉的虚假信息。
比如说,指控某个账号发布的视频,是在毫无根据地诋毁他们的电池技术或者产品质量安全。
这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是绝对的红线,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根本。
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向法官证明,你不是不小心说错了话,而是故意要抹黑。
在法律上,过失和故意,责任是完全不同的。
比亚迪在告“龙猪”的案子里,就向法庭提交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个账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系统性地、持续地发布针对比亚迪的负面不实内容。
法庭最后也采纳了这一点,认定他存在明显的“主观恶意”。
这就给所有自媒体人提了个醒,偶然的口误和长期的“黑稿”,在法律天平上的分量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可能道个歉、删个帖就过去了,后者就可能让你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第三步,就是把虚无缥缈的“名誉损失”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数字。
很多人都好奇,这几百万的索赔额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这背后有一套专业的评估体系。
比亚迪通常会委托第三方的权威评估机构,出具一份详细的“商誉损失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会根据你发布的不实信息的传播范围,比如有多少人看到、多少人转发评论,以及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存在了多长时间,综合计算出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并最终折算成一个具体的金额。
当这份专业的报告摆在法官面前时,就为判决赔偿金额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还很会选择打官司的“主场”。
他们把这些案子集中在深圳南山区法院起诉。
这个法院因为处理过大量腾讯公司的名誉权纠纷案,所以在审理这类互联网侵权案件方面经验非常丰富,对于企业如何举证、损失如何认定等问题,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审理思路。
这无疑让企业在诉讼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这种通过法律诉讼来管理网络舆论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所采用。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你就是那个不幸收到律师函的自媒体人,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真的就只能束手就擒,等着赔钱?
当然不是。
慌乱之下直接删帖是最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冷静下来,采取专业的应对措施。
首先,最重要的事情是固定证据,不光是对方在固定你的“罪证”,你也要为自己固定有利的证据。
在你收到律师函的时候,对方很可能早就已经通过公证处等方式,把你发布的内容、时间、阅读量等信息都保存下来了。
你这时候删帖,非但不能免责,反而可能被认为是心虚和销毁证据。
你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也去保存证据。
比如,你可以在评论区找到支持你的、理性的网友评论,或者你之前发布过的澄清内容,都可以通过区块链存证或者公证的方式固定下来。
之前就有个案例,一个汽车自媒体删了帖子,但因为没法证明自己是什么时候删的,最后被法院按照最长传播时间来计算赔偿,吃了大亏。
其次,在法庭上也要积极为自己辩护。
有几种常见的策略可以用。
比如,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本人和公司都不在深圳,和深圳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就可以向法院申请,把这个案子转到你自己所在地的法院来审理。
这不仅仅是方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庭审环境。
再比如,可以主张自己已经尽到了“合理核实义务”。
如果你发布的内容是关于车辆自燃等公共事件,你需要证明你的信息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可靠来源的,比如你引用了权威媒体的报道,或者查阅了消防部门的公开文件。
只要能证明你不是在恶意造谣,而是基于已有的信息进行评论,就有可能免于承担责任。
同时,也要注意言论的边界。
法律允许你根据个人体验,说“这辆车的实际续航和官方宣传的有差距”,这属于主观评价的范畴。
但如果你直接断言“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是骗局”,这就属于事实指控了,你需要拿出非常完整的证据链来支撑你的说法。
这两者在法律后果上的差别,可能是天壤之别。
当然,大部分这类案件,最终并不会真的闹到法庭判决那一步。
有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类似纠纷最后都是通过和解来解决的。
毕竟,企业的主要目的还是制止侵权、以儆效尤,而不是真的要把一个个体逼上绝路。
所以在收到律师函后,积极寻求和解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出路。
谈判时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首先要拿出诚意,立刻停止传播相关内容,并出具书面保证。
然后,可以和对方协商,在指定的平台发布一封措辞严谨的道歉信,明确承认自己在哪个视频的哪个部分表述失实。
最后,在赔偿金额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提出一个分期支付的方案。
态度诚恳,方案合理,往往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结果。
通过比亚迪这轮密集的维权行动,整个自媒体行业都应该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这其实也给所有内容创作者划出了几条清晰的红线。
第一,尊重事实,特别是涉及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核实来源的权威性。
第二,谨言慎行,在评论时要把握好批评和诽谤的界限,避免使用极端化、情绪化甚至带有刑事指控意味的词汇。
第三,管理好自己的发布渠道,如果发现内容有问题需要删除,务必确保所有平台都清理干净。
流量的诱惑再大,也不能凌驾于法律和事实之上。
当网络言论回归理性,当批评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自媒体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