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

近日,保时捷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交付数据,全球累计销量21.3万辆,中国市场仅贡献3.2万辆,同比跌幅达26%,给这家豪华车企添上了一层失速的阴霾。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这组数据并非偶然的短期波动,而是保时捷入华以来销量持续下滑的缩影,更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与中国市场需求错位的深层困境。

若回顾保时捷近年在华的销量表现,会发现下跌早已不是新鲜事。2021年是其在华销量巅峰的一年,全年销量达9.57万辆;2022年小幅下滑2%至9.33万辆,彼时还可以用市场微调解释;但2023年同比大跌15%至7.93万辆、2024年进一步收缩至5.69万辆,再到今年前三季度26%的跌幅,连续四年的下滑曲线,足以证明其面临的挑战已经十分严峻。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更值得警惕的是,销量下滑的同时,保时捷的盈利根基也在动摇。今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全年预期利润率更是三次下调至仅2%。要知道,即便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保时捷的利润率仍保持在两位数,如今2%的预期,足以说明其盈利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这场危机的根源,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的市场冲击,另一方面也和保时捷自身的转型犹豫有关。从产品布局来看,保时捷并非没有布局电动化,首款纯电四门跑车Taycan搭载800V平台、支持270kW快充,一度被视为对抗特斯拉Model S的“王牌”。

后续推出的纯电中型SUV Macan EV,同样延续800V高压平台,纯电续航超600公里,技术底子并不薄弱。但两款车型均未取得预期成绩,核心原因在于保时捷始终放不下“豪华品牌光环”。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以纯电的Macan EV为例,其60万元的入门价本已处于高端区间,却仍延续油车时代的“基础款+高价选配”模式,消费者花60万购车后,想要获得完整的舒适或智能体验,还需额外为配置买单。

反观同价位的国产车型,如问界M9,顶配版本已经能提供一步到位的配置,无需额外支出。这种差异背后,是保时捷对豪华的理解仍停留在品牌溢价+个性化选配的油车逻辑,却忽略了电车时代中国消费者的核心诉求:智能化体验的完整性与配置的实用性。

油车时代,选配是个性化升级,但电车时代,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配置高度集成,基础款缺失功能的做法,只会让消费者觉得不值。

外部层面,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正在改写豪华车的评价规则。过去,豪华车的核心竞争力是机械素质、品牌历史与做工质感,但如今中国豪车消费者已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视为豪华体验的核心。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以问界M8、M9为例,即便其机械素质与保时捷存在差距,但在智能化交互、空间舒适性、本土化智能驾驶适配等方面优势明显,每月合计2-3万辆的销量,证明40-50万价位的消费者,愿意为更贴合需求的智能体验买单。而这个价位段的用户,并非买不起Macan EV,而是不愿为仅更换动力、未改变体验的产品支付品牌溢价。

更具冲击力的是小米SU7这类车型,20多万元的价格就能提供接近保时捷90%的驾驶体验,进一步压缩了传统豪华品牌的溢价空间。

其实,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时代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它们习惯了用机械素质+品牌历史定义豪华,却没意识到中国市场已率先进入智能豪华阶段,消费者不再为Logo盲目买单,而是更看重体验与价格的匹配度。

保时捷也不行了?前三季度利润暴跌99%-有驾

对保时捷而言,需要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规则。若坚持深耕油车市场,可聚焦仍看重机械质感与品牌传承的小众用户,维持高端定位;若决心发力电车,则需要彻底放下选配溢价的思维定式,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定制产品,比如简化选配流程、强化智能化配置的本土化适配、优化空间与舒适性设计等。

这种变化不是中国消费者不喜欢豪华了,而是豪华的标准变了。无论是保时捷还是其他传统豪华品牌,只有读懂这种变化,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