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

在香港,车市其实比我预想的还激烈。去年数据显示,本地上牌量大约是每月1.3万到1.5万台(估算,样本少,体感可能偏低),当然这里面新能源占比快速攀升。特斯拉简直成人见人爱的明星,每次去展厅,问起销量,销售就会笑着说:基本上每周都得补货。那天跟朋友喝咖啡,顺嘴问:特斯拉是不是把自己当明星啊?他笑了笑,老板说,销量好的时候,咱就当自己是香港的‘特明星’。笑得我差点喷咖啡。

我翻了翻最近的预约记录:有朋友计划换车,预算在25-30万,新车选一台混动力或者纯电,问我:纯电其实是不是比油车麻烦?充电、续航、维护都复杂?我说,情况大不同。这几年国产新能源车型的用料和技术更新得快,但作为用户,最怕的还是充电桩不够便利。

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有驾

提到新能源车,不能不对比一下同一价位的车。比如说,model 3和起亚K3——一个做工精细,一个价格实惠。驾驶操作比拼中,model 3的平顺感加分,但起亚的动力响应和油耗控制更接地气。这让我想到。很多人买车,不光看动力和操控,还在乎用起来麻不麻烦。以前我见过一个修车师傅,他说:一辆车,最怕的不是跑得快,而是太容易出问题。

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想想,供应链的变化其实也是核心原因。你可以比作餐厅的菜单,菜品再好,但原料供应如果不及时,最后也只能点心了。最近,芯片、关键零件的供应链,像极了供需博弈。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其实就像厨房,为了出菜快,他们会提前准备半成品,但整体来的时候还是得应对原料短缺。我估算,去掉一些零件的非核心部分,特斯拉每台车的成本大约在3万到4万美金(体感,估算不精确)。所以,降价空间其实没那么大。

更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车就安全稳定。但实际上,一开始的电池技术其实就像老式手机的电池,容易出事。记得去年一次小事故,一位同行说:很多新车爆炸,不是因为电池多坏,是保养不当和充电充得不科学。说到这里,朋友之前说:你说,充电桩那么多,为啥还总有人用到爆炸?我就笑:因为惯问题,充电惯不对,电池寿命就会缩短得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车主平均每年换车次数不到2次。想想,都在想:发生了事故还值得换新车,还是修修就行?这也是成本考量。比如说,如果一台新能源车百公里能耗相当在15-20度电(估算,实际可能更低),那么每年油钱换算成电费,大概在300-400元(粗略计算)——这比燃油车便宜很多。但你要是突然看到充电桩常满,或者换电站排队排很久,心情就会被折磨。可,香港的充电桩总数大概在一万左右(估算,样本不足),按市区7万多人口,这样的密度其实还算可以接受。

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有驾

帮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豪华品牌在香港市场表现还不如国产和自主品牌?比如奔驰、宝马每天都在广告,但销量不一定能超越比亚迪和特斯拉。是不是因为品牌的雾像还没散透?还是消费者对于豪华感的定义,已经在变?我觉得这其实与消费惯有关。本身,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豪华似乎兴趣不大吧。很多朋友开Tesla Model 3,开着开着,会自嘲说:我这是走在时尚前端,更像个‘科技潮人’。

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有驾

算了,回到车的实用层面。我发现,很多用户买车,还是在意用几年,看油电成本的平衡。那你说,电池的耐用度到底能坚持多久?在香港,很多车主担心满电后续航会变短,其实主要还是电池寿命管理。我的猜测:当前电池技术,大概能用个8-10年,或说能跑个15万到20万公里,没有问题(这段可能有点武断)。

说到这,真心觉得未来能不能更简单?或许,换车、充电都可以像省事地买咖啡一样方便?但……我也怀疑:新能源汽车,能不能真正迎合所有人的惯?还是只会变成某一部分人的专属?这其实是个最根本的问题。

差不多讲了这么多,可能还遗漏了很多。但想想那天遇到的一个售车的同事,她说:现在年轻人更喜欢自定义,他们要的是个性化的体验。这又让我觉得,未来的车,也许不只是个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生活空间。可哪个细节的变化才会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未来已来?像极了,路边那个加油站里的那只老狗,每天眼睁睁看着电动车占据了它的舞台。

中国香港人爱买什么车,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热,丰田稳居第二,自主品牌进前三,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