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辆小订?全国都没这么多新车销量。”[中汽协数据]2023年1-8月国内乘用车总销量仅1400万辆,而各大车企官宣的小订总量却早已突破这个数字,甚至逼近5000万。这不是科幻,而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最荒诞的现实。阿维塔前CMO李鹏盛一句“今年小订都破5000万辆了”的调侃,像一记耳光扇在行业脸上,揭开了预售数据狂欢背后的泡沫真相。当“6小时小订破13万辆”“18小时锁单24万台”成为标配话术,消费者该信谁?这些看似惊人的数字,早已不是市场真实需求的反映,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表演。
新车未发,战报先行,已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固定剧本。某品牌发布一款全新SUV,公关稿立刻铺天盖地:“预售开启仅2小时,小订突破2万台!”另一家车企紧随其后:“大定48小时破5万!”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节奏一个比一个紧凑。可细究下来,所谓“小订”,往往只需支付99元或299元,且支持随时无理由退款,本质上就是一张可撤销的意向金。这种门槛极低的操作,为数据注水提供了巨大空间。广告公司提前一个月策划“订单冲刺”,通过内部员工、经销商、合作方甚至虚拟账号批量下单,制造出“万人疯抢”的假象。吴佩在2023年8月30日公开指出:“很多小订过万,其实是广告公司做出来的。”这句话戳破了行业潜规则——数据不是用来反映市场,而是用来影响市场。
回顾历史,这种玩法早有先例。贾跃亭的FF91曾宣称获得6.4万辆订单,一辆售价百万的豪华电动车,订单量堪比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公开财报数据]。当时舆论一片哗然,网友调侃“这是把智商税算进了售价里”。如今,类似的剧情在低端市场重演。某新势力推出一款定价20万元左右的SUV,预售6小时宣布小订13万辆。按人均200元计算,仅意向金就超2600万元,但真能转化为交付的又有多少?[中汽研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新势力品牌平均订单转化率不足35%,部分品牌甚至低于20%。这意味着每10个下单用户,最终提车的不足3人。剩下的8个,不过是数据游戏中的“气氛组”。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数据泡沫正在扭曲市场判断。投资人看销量预期决定资本流向,供应商看订单量决定产能投入,消费者看热度决定购买决策。当源头数据失真,整个产业链都会被误导。某二线新势力曾因“小订破10万”获得新一轮融资,结果半年后月交付量不足3000台,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滞。经销商被迫承担库存压力,用户等待数月无法提车,品牌信誉一夜崩塌。[乘联会报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因预售数据夸大导致的消费者投诉同比上升67%,主要集中在“宣传与实际交付严重不符”。
技术层面看,车企并非没有能力提升数据透明度。区块链存证、实名认证、支付绑定等手段均可用于订单真实性验证,但鲜有品牌主动采用。原因很简单:一旦数据真实,光环即刻褪去。对比传统车企,丰田、大众等品牌极少公布“小订”数据,而是聚焦终端交付量和用户口碑。[J.D. Power调研]显示,2023年用户购车决策中,真实交付口碑权重已升至41%,超过广告宣传的28%。这说明市场正在觉醒,消费者不再迷信“开局即巅峰”的神话。
真正决定一款车成败的,从来不是预售那一刻的数字狂欢,而是交付后的长期表现。小米SU7发布后宣称18小时锁单24万台,引发全网热议。但三个月后,其月交付量稳定在1.2万台左右,累计交付不足8万台。[工信部合格证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为888.1万辆,即便算上出口,国内实际新增保有量也不足千万级。所谓“5000万小订”,相当于每个车主下了5个订单,荒谬程度不言而喻。反观比亚迪,从不炒作预售数据,却凭借稳定的供应链和产品力,2023年累计销量达302万辆[企业年报],稳居全球新能源榜首。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铺天盖地的“爆款”宣传,最理性的态度是保持距离。小订可退,但时间和期待不可逆。与其被数字裹挟,不如回归产品本身。亲自试驾、对比配置、查阅真实车主反馈,才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某汽车论坛发起的“预售热度 vs 实际口碑”对比调查中,37款热门新车里,有22款预售热度排名前五,但半年后口碑评分跌出同级前十。数据不会说谎,但会“化妆”。当一家车企把精力放在制造数据而非打磨产品上,结局早已注定。
行业需要热闹,但更需要真实。李鹏程的吐槽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多数从业者的沉默。健康的市场不应建立在虚假繁荣之上。监管部门也应介入,对“小订”“大定”等术语进行规范定义,要求企业披露订单转化率和真实交付周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营销宣传合规指引》,或将对虚假宣传行为设定处罚标准。唯有如此,才能遏制数据注水的歪风。
最终,车轮不会为数字转动,只会为真实需求前行。那些被当作“NPC”刷数据的消费者,终将用钱包投票。当喧嚣散去,活下来的不是声量最大的品牌,而是交付最稳、口碑最好的那一个。下次再看到“小订破10万”的新闻,不妨先问一句:这车,真有那么多人愿意等、愿意开、愿意推荐吗?答案,往往藏在街头巷尾的真实车流里,而不是公关稿的标题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