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HUD已经进入了大规模放量的“黄金发展期”,以华为、水晶光电为代表的中国本土HUD厂商实现了对外资供应商的全面「反超」。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W/AR HUD交付356.49万辆,同比增长55.86%,前装搭载率提升至15.55%。在这其中,AR HUD前装标配搭载量合计达到88.43万辆,同比增长了273.42%,交付占比突破了24.81%。
众所周知,AR HUD主要有TFT-LCD、DLP、LCoS三种技术路线,成像距离(VID)普遍在7-10米,成像尺寸(FOV)在50-90英寸左右。《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VID在7米以上的AR HUD占比达到63.04%,华为、水晶光电、华阳集团等本土供应商抢占了超过95%的市场份额,全面反超外资供应商。
过去,中国乘用车HUD市场主要由日本精机、大陆集团、电装等外资巨头垄断。但近几年,在汽车智能电动化浪潮的助推下,中国AR HUD市场持续走热,一批较早布局HUD市场的本土厂商开始异军突围,并逐步领先外资厂商。
具体从市场份额来看,排在首位的是华为,凭借在光通信、光器件、光算法等领域的巨额研发投入和大规模行业应用,其AR HUD产品陆续搭载在上汽、问界等车型,抢占了28.61%的AR HUD市场份额。
排在第二名的是水晶光电,抢占了22.96%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水晶光电也是2023年国内乘用车市场AR HUD方案上车份额占比最高的供应商,其AR HUD已经在长安深蓝、岚图、长安马自达等主机厂上实现规模化量产出货。
水晶光电是HUD产业链核心光学元器件实现自研自产的头部公司之一,同时储备了TFT、LCoS、DLP、光波导等多种技术方案。此外,水晶光电还成功拿下捷豹路虎EMA平台所有的AR-HUD和W-HUD项目,成为国内首个进入海外头部整车厂的HUD供应商,首次实现海外业务突破。
而排在第三名的是华阳集团。作为国内较早研究车载HUD的本土厂商,华阳已经推出了双焦面AR-HUD、斜投影AR-HUD、VPD(Virtual Panoramic Display虚拟全景显示)等新一代HUD产品。
当前,智能座舱正在向更高舒适度、更优智能体验的AI智能座舱升级,由此也推动了人机交互形式、交互体验等的全方位升级。AR HUD作为智能座舱视觉交互的重要媒介平台之一,同样进入了性能与显示效果的全面升级阶段。
一方面,水晶光电、华阳、泽景等HUD厂商正在加快推进双焦面AR HUD、P-HUD(全景式HUD)、光波导HUD等新一代产品的规模量产,以推动HUD向更高清晰度、更大FOV、更好体验感的方向演进。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全系标配AR HUD,双焦面AR HUD甚至是P-HUD等新一代产品成为了各大主机厂比拼智能化的全新选择。比如今年全新上市的红旗天工08就搭载了65英寸同轴双焦面AR HUD,可以在4米和7.5米视距范围内分别显示行车与导航信息,让驾驶体验更具沉浸感。
可以看到,AR HUD已经进入了技术升级与规模化量产的黄金发展期。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7年,AR HUD搭载率将首次超过W-HUD,未来有望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功能。
不过,AR HUD要实现更优的AR沉浸式交互体验,不仅需要从HUD硬件、软件算法层面进行全面优化,还需要打通座舱与智驾等环节的数据,这也导致了市场上许多AR HUD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AR沉浸式交互体验需求。
AR HUD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图形显示器(PGU)生成图像,通过光学投影系统将图像光束折射、反射,最终精准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处理算法会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周围环境实时变化等,动态调整投射凸显的位置、大小、角度,确保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无缝对接。
在水晶光电看来,AR-HUD最重要的技术壁垒在于AR creator,即场景融合。ADAS采集的路面信息给到AR-HUD,AR-HUD需要融合不断变化的场景信息、车辆信息等,通过计算生成显示内容进行投影。这要求AR HUD厂商具备AR算法优化、图像处理算法等能力,还需要HUD厂商拥有丰富的量产经验和Know how积累。
总体来看,伴随着AR HUD搭载量的不断攀升以及技术比拼的进一步升级,AR HUD市场将加速进入洗牌阶段,市场格局将越来越集中化。对于AR HUD供应商来说,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将是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