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舱盖争议致歉,铝制 / 碳纤维驾驶差异解析

小米 SU7 Ultra 舱盖争议致歉,铝制 / 碳纤维驾驶差异解析-有驾

小米就 SU7 Ultra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致歉,可限时改回铝制舱盖,两种舱盖对驾驶影响有多大?

近日,小米汽车因 SU7 Ultra 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了广泛争议,对此小米官方迅速做出回应,不仅致歉,还推出了限时改回铝制舱盖的服务。这一事件瞬间引发了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大家纷纷好奇,这两种不同材质和设计的舱盖,究竟会对驾驶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小米为何致歉并推出改配服务?

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SU7 Ultra 量产版本已具备足够实力冲击国内专业赛道和纽北,并未计划采用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但在去年 10 月 29 日,SU7 Ultra 原型车的纽北成绩发布后,其独特的外造型获得了巨大反响。经充分调研和评估工程可行性,小米决定响应用户需求,复刻原型车同造型的挖孔前舱盖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多造型选择。

不过,部分用户提车后对该材质的耐用性、维修成本及实际功能性提出质疑。有车主反映,碳纤维材质在日常使用中面临更高的剐蹭修复成本,且双风道设计的实际空气动力学效果未达到心理预期,导致 “宣传卖点” 与 “使用体验” 间的认知差异扩大。因此,小米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并决定对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 5 月 10 日 23:59:59 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以表诚意。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极致性能的追求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使用了 1.73㎡的碳纤维材料,成功为整车减重 1.3kg。别小看这 1.3kg,在追求极致轻量化的汽车领域,尤其是赛道驾驶中,这一重量的减少能显著降低车头惯性,提升操控的灵敏度。当车辆在高速过弯、连续变线时,更轻的车头能让车辆响应更加敏捷,驾驶者能够更精准地控制车辆行驶轨迹。

从设计上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具备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的功能。在赛道上,车辆长时间高速行驶,动力系统持续高负荷运转,会产生大量热量。此时,双风道设计就能够及时疏导热气,保持发动机、电池等关键部件的稳定工作温度,有效防止性能衰减。同时,其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还能降低风阻,增加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为追求速度与激情的驾驶者带来更好的操控体验。

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其采用超跑级热压罐工艺制作,不仅需要 6 小时高标准工艺的人工铺贴,还需要 6 小时的热压罐保压成型,制作复杂,成本高昂。这也直接反映在维修价格上,一旦受损,整体更换费用可能高达 6 - 8 万元,占车价的 15% 左右。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日常使用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如此高昂的维修成本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铝制舱盖:实用与经济的平衡

铝制舱盖相对碳纤维舱盖来说,重量更重一些,不过它也有自身的优势。铝制材料韧性好,在日常使用中的抗变形能力较强。在面对小刮小蹭时,铝制舱盖不容易损坏,即便出现一些变形,大多也能通过局部修复来处理,维修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注重日常使用经济性的消费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在散热和空气动力学方面,铝制舱盖虽然没有特别的风道设计,但在城市日常驾驶场景中,其劣势并不明显。城市道路车速较低、行驶时间短,车辆散热压力小,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散热优势难以发挥。而且,日常驾驶路况复杂,频繁启停、低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设计带来的优势也会被大大削弱。

两种舱盖对不同驾驶场景的影响

在赛道驾驶场景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无疑更具优势。其轻量化设计和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散热性能,能够帮助车辆发挥出极致性能,满足专业车手和追求赛道激情的驾驶者需求。

但回归到日常驾驶场景,铝制舱盖则更贴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城市通勤中,走走停停的路况使得 1.3kg 的重量差异对加速、制动和转向的影响微乎其微,而铝制舱盖良好的耐用性和低维修成本,能为车主省去不少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和铝制舱盖各有千秋。如果你追求极致性能和赛道体验,那么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更注重日常实用性、维修成本和耐用性,铝制舱盖则无疑更适合你。在选择时,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驾驶习惯和需求来做出判断,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小米此次推出的限时改配服务,也充分体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给予了用户重新选择的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