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

1998年2月16日,星期一,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被阴雨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汽油味和烧焦的气息。随着不明真相的群众和记者陆续抵达现场,一场成为无数人噩梦的灾难——大园空难,就此被揭开面纱。一架满载196人的空客A300在复飞时突然失速,一头栽在机场跑道左侧约200英尺处,随后继续滑行,撞上一辆出租车和几栋居民楼后发生剧烈爆炸,最终机上所有人员和附近7名居民不幸丧生。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们穿越回1998年,一起重新梳理这起空难的来龙去脉。

1998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这座位于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岛东部的岛屿,隶属于巴厘省。这里火山与海岸相映成趣,人文风光独具魅力,素有“天堂之岛”的美誉,是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酒店餐饮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占全省经济比重的23%。2019年,巴厘省接待外国游客高达627.5万人次。1998年2月16日,中华航空676号航班正在巴厘岛登巴萨国际机场等待乘客登机。这是一趟从登巴萨机场飞往桃园国际机场的定期客运航班,由空客A300 B4622R执飞,注册号为B1814(呼号DYNASTY 676)。作为空客的开山之作,A300创新性地采用了复合材料和重心控制技术(通过调整飞机不同位置的燃油来实现)。它也是世界上首款双引擎双通道(宽体)客机。改进后的A300600配备了更先进的飞行管理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驾驶舱的人机界面设计也更加人性化。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还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在当时,大型商用飞机通常需要三名机组成员:机长、副机长和飞行工程师。而A300600上,许多原本需要飞行工程师手动操作的任务,现在可以由自动化程序和航电系统完成,因此只需两名飞行员即可。这种两人驾驶舱的理念随后被各大飞机制造商广泛采用,影响深远。与现在大多数空客飞机不同的是,由于当时的电传操纵系统尚未完全普及,驾驶室内仍保留了驾驶杆。而们今天要说的这架空客A300B4622R,是增程型,由两台普惠PW4156发动机提供动力。该飞机于1990年10月16日首飞,事故发生时机龄为7.3年,已安全飞行20193小时。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下午15:27,676号航班从巴厘岛顺利起飞,机上乘客大多是春节后出游的旅客,其中还包括机长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机长康龙麟,49岁,总飞行时间7726小时,其中在A300上飞行了2382小时。副机长姜德生,44岁,总飞行时长3550小时,但飞A300的时间仅有304小时。两位飞行员都是“军转民”背景,从飞行时长可以看出,他们驾驶A300的经验并不丰富,而且这是他们第一次搭档飞行。值得一提的是,14名机组成员中,有一位空姐是4年前140号班机事故的幸存者。当年事发时,她因与另一位空姐换班而逃过一劫。她与男友结婚还不到一年。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四小时后,飞机下降到25000英尺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副机长姜德生在联系航管中心前忘了切换无线电频率,直接在通用空中交通管制频率上说:“航管中心,这里是676。”这一行为就像本想私聊女神表白,却不小心把表白小作文发到了群里,虽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着实让机组有些难堪。机长康龙麟立即介入,告诉空管员忽略副机长刚才的话。这一举动无疑放大了姜德生的失误。(据说副机长被机长狠狠训斥了一顿。)在经验丰富的机长带新手副机长的情况下,如果机长总是扮演严厉的角色,就会导致副机长失去主动性,处理问题的能力直线下降,这对飞行安全来说是致命的。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下面,让们用飞行模拟器还原这起致命空难的全过程。676号航班接近桃园机场时,天空下起了雨,降落条件逐渐恶化。机长康龙麟急于尽快降落,不断催促姜德生从空中管制处获取新的下降许可。(“接近250,立即联系他们。别记这些,们继续下降。们不想在这里耗着。”)但实际上,他们下降的时机比预定晚了三分钟,此时应该通过减小油门和放下减速板来增加下降率。但机长只放下了一分钟减速板就收回了,导致飞机一直高于最佳下降路径。只要他认为副机长联系无线电的速度太慢,就会自己介入与空管员通话,这显然违反了标准操作程序。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还让副机长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副机长姜德生:“台北进近,晚上好,Dynasty 676,航向020度,正在接近15000英尺高度,当前天气条件为Golf。”台北进近管制:“Dynasty 676,台北进近,下降并保持7000英尺高度,台北气压值(QNH)是1014,跑道05L。”飞机预计在05左(05L)跑道降落,随着接近机场,机组需要处理的事项越来越多。当地时间19:57,空管通知机组:“Dynasty 676,下降并保持4000英尺高度。”但机组没有回应,因为他们正在处理配重油箱系统故障。按理说,机组没回应时,空管员应该反复通讯,直到机组回复为止,但这位空管员并没有这样做。两分钟后,副机长姜德生:“台北进近,航向050度,接近7000英尺高度。”台北进近管制:“右转航向090度,截获05左跑道下滑道,下降并保持4000英尺高度。”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截获下滑道”的含义。下滑道是仪表着陆系统(ILS)的一部分,它为飞机提供垂直引导,帮助飞行员控制下降角度。这一系统在天气不佳时尤为重要。简单来说,成功截获下滑道后,就像把飞机放到了轨道上,自动飞行系统就能实现自动进近。但现在,766号航班的高度比预定的4000英尺高出3000英尺。副机长姜德生:“距离跑道16海里,当前高度7000英尺。”机长康龙麟:“襟翼放至15度。”机长试图通过调整襟翼来增加下降率,但这一操作显然不够。最安全的做法是绕机场一圈,再以较低的高度重新降落。但机长并没有选择绕行,而是提前放下了起落架,试图进一步增加下降率。进近管制员也注意到了高度问题,问道:“Dynasty 676,你们是不是太高了?”但由于机组切换了无线电频率,并没有收到这个信息。副机长姜德生:“台北塔台,晚上好,Dynasty 676,距离最终进近9海里,执行ILS跑道09左进近(CVR疑似有误,应为05左)。”台北塔台(TWR):“Dynasty 676,台北塔台,05左跑道,风向360度,风速5节,气压高度计1015,可以着陆。”此时,无线电频率已从进近管制(APP)切换到塔台管制(TWR),但他们的高度仍为3000英尺,远高于规定的1400英尺。机长康龙麟:“是的!现在高度较高,但继续降落没问题。”副机长姜德生:“是的。”机长康龙麟:“是的,这样不行!2乘以3等于6,好的,2000,2乘以6等于12,按理应该没问题,但如果这样做就不行了。”机长大声计算距离,得出无法降落的结论,但他却没有取消进近。副机长姜德生也在观察位置,他很清楚飞机不可能顺利降落,但他始终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驾驶舱陷入一片死寂。机长康龙麟:“呼叫,呼叫塔台。”副机长姜德生:“塔台,Dynasty 676,距离最终进近3海里,请确认是否获准着陆。”塔台:“获准着陆,风向360度,风速3节,获准着陆。”副机长姜德生:“OK,下滑道蓝色,下滑道捕获器绿色。”机长康龙麟:“OK,缝翼30,襟翼40。”副机长姜德生:“起落架放下,三灯绿色。”就在这时,机舱内突然传出两声警报。但不知道是谁,在他们还没搞清楚情况时就迅速伸手关掉了警报,导致他们没有发现飞机已经脱离了自动驾驶模式。机长康龙麟:“着陆检查清单完成。”机长康龙麟:“复飞杆,执行复飞。”在宣布完成检查单仅1秒后,机长终于承认当前状态根本无法降落,选择了复飞。机长康龙麟:“正向上升,起落架收起!”副机长姜德生:“起落架收起?”机长康龙麟:“起落架收起!”副机长姜德生:“选择航向,调整襟翼。”这时,警报声响起,因为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襟翼应先于起落架收起。机长的指示显然有误,然而副机长虽对机长的要求表示困惑,但还是照做了。机长按下了复飞按钮,油门也处于复飞位置。如果飞机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这样的操作即可完成复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动驾驶模式已被关闭,而他们还不知道。驾驶舱内各种警报声此起彼伏,两人紧张得像丢了魂一样,但他们什么都没做。因为他们相信自动程序可以完成复飞,所以就这么静静地等着、看着。可实际上,飞机正处于“无人驾驶”状态。发动机产生的巨大动力使飞机迅速抬头,俯仰角瞬间达到三十多度。此时,进近管制员发现了766航班的不对劲,立即联系机组询问情况。但由于之前切换了频率,机组并没有接到进近管制员的通信,他们失去了最后一次挽救飞机的机会。11秒后,他们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飞机似乎没有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完成复飞。副机长下意识地联系塔台:“塔台,Dynasty....”一时间,副机长姜德生都忘记自己要说什么了。而此时,塔台也注意到了766航班的不对劲,立即联系道:“Dynasty 676,确认执行复飞吗?”副机长姜德生:“确认执行复飞!”机长康龙麟试图挽回飞机,但此时飞机已经冲到了2751英尺,仰角达到42.7度,而空速只有43节,驾驶杆开始剧烈抖动,舱内响起失速警报。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动驾驶没有启用,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很快,飞机失去平衡,向左倾斜达到79度并开始俯冲。晚上8时05分57秒,华航766号航班重重地摔在了跑道左侧的围墙旁,随后冲到马路上,撞上一辆出租车,最后撞在几栋居民楼里并发生爆炸。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事发后,大量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附近的居民也纷纷围拢过来,想看看发生了什么。这一看,成了许多人一生的阴影。随处可见的人体组织,异样的气味,几条觅食的野狗,惨状令人难以接受。再加上事发突然,现场画面未经处理就进入了家家户户的电视中,许多孩子也看到了这些血腥的场景。废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一名奄奄一息的婴儿,但遗憾的是,由于伤势过重,未能抢救回来。赶到现场的家属们只能通过随身携带的物品来辨认遇难者,例如手上的戒指、手表、包里的证件等等。华航676号航班空难导致机上196人、地面7人,共203人遇难。后来,这起事件被更多人称为“大园空难”。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事情发酵后,人们震惊地发现,大园空难居然与四年前的名古屋空难非常相似。1994年4月26日,由同型号飞机执飞的中华航空140号航班坠毁于名古屋机场,当时264人遇难,仅有7名乘客生还。后经调查发现,是副驾驶无意中开启了复飞按钮,导致人机对抗失败,最终失速坠毁。此后,空客升级了飞机的操作系统,只要下压驾驶杆的力超过33磅,就会取消自动驾驶功能。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升级”竟为676航班的坠毁埋下了隐患。当年的名古屋空难后,华航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向外界证明他们已经解决了自动驾驶的隐患。但从这次事故来看,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大园空难的发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很快,华航多人引咎辞职。华航停飞了所有A300客机,并重新考核所有飞行员,结果两次模拟机考核中,每次都有十几名飞行员挂科。还有一位飞行员居然两次都没及格,这引得华航高层震怒,将飞行员们打回学校重新学习,直到考核合格后才允许重飞。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后经调查组分析,空难的直接原因是飞行员误操作导致飞机解除了自动驾驶。随后的复飞阶段中,飞机又处于“无人驾驶”状态长达11秒。说到这里,可能有观众会问:自动驾驶为什么会解除?再说了,解除自动驾驶还有警报,他们怎么都没发现问题呢?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飞机从未成功截获到下滑道。两人在进近过程中,有一位无意中下压了驾驶杆,导致飞机解除自动驾驶。而警报只响了两声就被关掉,很有可能是飞行员的一个坏习惯。就像早上闹钟响起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马上关掉这烦人的声音,即使这样可能会导致迟到。飞行员或许也是一样,听到警报就下意识地关掉,以至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使这可能会导致坠机。值下压驾驶杆解除自动驾驶所需的力要超过33磅(约15公斤),这可不是一个小力度,用“无意中下压”似乎有些勉强,更像是有意为之。第二种解释是,机长康龙麟下压了驾驶杆,解除了自动驾驶。前面简单解释过下滑道,在仪表着陆系统(ILS)中,由于信号的干扰模式,除了主下滑道信号外,还可能产生一个或多个假的下滑道信号。这些假下滑道通常位于主下滑道之上的更高角度。在676航班事故中,机组需要进入的是3度下滑道,在这里,下滑道仪表会有正确的显示。如果飞机位于3度到9度之间,仪表会显示飞机位于下滑道上方,自动飞行也会控制飞机向下截获下滑道。但一旦超过9度,仪表反而会显示飞机低于下滑道。机长康龙麟正是注意到飞机进入了假下滑道,并且自动飞行系统还控制飞机往上截获下滑道,所以他就用驾驶杆向下推机头,保持飞机下降。这是自动驾驶的另一个特性(Supervisory Override),当自动驾驶处于下滑道捕获模式时,飞行员可以使用驾驶杆进行调整,以便更快地截获下滑道。而在这下压的过程中,机长解除了自动驾驶却不知道,最终酿成惨剧。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经过近两年的调查,最终报告得出结论:飞行员的失误是导致676航班坠毁的原因。报告最后指出,华航存在“培训不足”和“飞行员舱内资源管理不善”的问题。随后,华航676号航班退役,改为772航班,仍然由A300执飞,直到2006年被空客A330取代。而空难现场,多了一家“奇迹咖啡厅”。店长陈益丰的堂妹和侄子在事故中不幸遇难。虽然事故发生后的那段时间,这里一度变得人迹罕至,有的人甚至会在经过时撒纸钱。但四年后,陈益丰选择直面空难的阴影,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咖啡厅。因为在空难中,这栋楼房竟然在爆炸中完好无损。陈益丰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就索性给咖啡厅取名为“奇迹咖啡厅”,店内还保留有当年空难的残骸。坐在这里,能欣赏到桃园机场飞机起落的景色,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天浩劫。截止2022年,奇迹咖啡厅已经宣布关闭,陈益丰感谢大家20多年来对咖啡厅的支持,他也计划着去创造另一个奇迹。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故事的全部内容,是长风,们下期再见!

11秒“无人驾驶”的惨烈代价,揭秘大园空难背后的人祸-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