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商飞一向把欧洲的认证放得特别重要,EASA的证在国际上挺有份量,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拿它当参考标准。
今年四月底,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法国接受采访时表示:商飞C919今年恐怕拿不到欧洲适航证,还得再等上三到六年。
消息一出来,外媒就直呼是“逐客令”,意思就是说,欧洲市场暂时对中国的飞机严加限制,像是关上了门似的。
一张准生证的战争
欧洲航空安全局那份通知,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全球航空市场价值3.2万亿美元的蛋糕,空客不想让更多人分一块,虽然这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但一旦竞争超出了产品本身,就变得不一样了。
要说的话,去年八月欧洲团队到上海的时候,反响还挺不错的。他们都觉得差不多可以开始验证试飞了,大家都觉得2025年有希望。商飞方面也在对外传递这个信息,想让东南亚和中东的客户们更有信心。
结果呢,一盆冷水从科隆总部直接泼了下来。EASA执行董事吉勒梅在采访中直言,因为前两年疫情耽误了进度,所以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从设计验证到零部件测试再到试飞,都得按照流程来走。
外媒算了一下,这个过程大概得三到六年,最快能到2028年,最慢还得等到2031年。这完全不是技术审查的问题,而更像是商业上的拖延。欧洲那边的门,基本上算是关死了,很多人心里都这么想着。
其实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早就有点苗头了。到2024年,EASA反反复复改了好几轮检审清单,像供应链和座椅防火这些项目,数据反复被要来要去,标准的“双标”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大家都看在眼里。
有趣的是,波音737 MAX只用了两年时间就顺利复飞,而C919刚起步就这么跌跌撞撞,这其中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咂摸一番吗?这架飞机,实际上遇到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
战争的本质就是谁来定规则的主导权。EASA的证书和FAA的证件,影响力差不多,弄到一个,就能打开80多个国家的市场,这个含金量,大家心里都明白。
空客总部扎在图卢兹,欧盟的办公大楼设在布鲁塞尔,两边的关系可是紧密得很。各种游说报告和经济影响评估都写得明明白白,一旦C919加入战局,亚洲市场的订单可能会被抢走300架。
那些资料,估摸着EASA局长签文件的时候,就放在桌上了。西方常说“统一标准保障安全”,但到底这些标准是为谁量身定做的呢?他们的技术水平自诩为世界一流,他们制定的标准也就成了通用准则。
C919的一些发动机还依赖西方供应商,像霍尼韦尔这些公司的数据卡住了,审查就没法快速推进。这事儿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从根本上说,这更像是一场规则的较量,是关乎未来天空谁来定夺的较量。
我们的盾牌与利剑
遇到这道墙,抱怨也没啥用,唯一能做的就是打造出自己的盾牌和利剑。那盾牌嘛,就是广袤的国内市场,够强大,能挡得住任何外来的冲击,算是战略上的后盾;而那利剑,则是非常关键、无可替代的核心技术,有了它,才有底气敢说“不”。
先说这盾牌吧,中国人口达14亿,到了2025年,旅客吞吐量预计会超过14亿人次,还能保持每年7%的增长速度,这个市场容量真是大得很,完全可以让C919饱餐一顿。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订单已经突破一千架,东航、南航、国航的航线天天跑,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基本上不用担心吃不饱。
到了2025年元旦,东航正式开通了上海到香港的航线,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乘客们都挤在一起拍照,机舱里的广播一喊“欢迎乘坐国产大飞机”,场上掌声不断,反响热烈。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认可啊。
有了这个坚实的后盾,心里也踏实了不少。欧洲那边暂时关闭没啥大不了的,我们先把自家的事情做好,把国内的市场打理好,把服务做到最好,这才是最稳固的据点。
说到利剑,掌握核心技术,自己能控住,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引擎嘛,飞机的“心脏”,这点大家都明白。C919飞机用的可是CFM的LEAP-1C发动机,这是一款由美法合资的产品,要是被卡住,后续发展就挺难了。
去年五月,美国商务部突然就停止了对商飞的出口许可,理由也不新鲜,还是担心技术外泄。结果呢,生产线一下子被封死了,今年上半年才交付了5架,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
通用和赛峰两家都着急得不行,这可是几十亿美刀的买卖,违约金也让人胆寒。这也说明了,想靠别人终究不靠谱,真正的利器,还得自己掌握在手中。
好消息是,我们的备用方案一直没拖延。国产的长江1000A引擎,从2023年起就在Y-20平台上进行试飞。到今年三月,AECC官宣试飞结果超出了预期,推力和油耗都达到了目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跟上了。
距离C919正式装机飞行的日子,可真不远啦。如果真的供应彻底中断了,我们也得走自己的路,顶多就是吃点苦,但从此以后,没人再能绑住我们的脖子啦。
商飞浦东二期的厂房正繁忙地建设中,目标是每年能生产50架飞机。工人们轮班不停,生产线灯火通明,计划到2025年就要交付30架。这股拼劲,简直就是最锐利的利剑。
朋友在东方
当西方关闭了一扇门时,东方的伙伴们却在为咱们迎来一扇窗。C919的国际市场可不光是走欧洲那一条路,沿着“一带一路”线,不少国家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满满的机遇。
东南亚那边的市场已经先一步活跃起来啦,印尼的TransNusa航空公司早就用我们的ARJ21支线飞机跑业务,现在他们的注意力,都转到C919上了。
文莱的GallopAir动作也挺快的,到了2023年,就敲定了15架C919和15架ARJ21的大片订单。
最近,文莱民航局直接认可了中国的适航标准,也就是说交付的速度快了不少。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老板们都成群结队地来到浦东参观生产线,摸着飞机机身,一个劲儿地点头表示满意。
到2025年3月,越南民航局更是迈出重要一步,建议直接采纳CAAC的证书,跟FAA的效力一样。到了4月,越南正式批准C919在本国进行试飞,那订单的大门,也算是悄悄打开了一条缝。
东南亚国家这么热情,原因其实说白了挺简单的。C919这个飞机性能牛,飞行时间早就突破了2万小时,故障率低得只剩0.01%,安全表现相当给力。而且,这些国家的机队普遍偏老旧,年需求增长率也有9%,换新机的需求迫切。
更值得一提的是,加入C919之后,不但能帮咱们压一压欧美供应商的价格,提升自己的谈判空气,还算是一笔挺划算的买卖,算得上是一招聪明的外交策略。
中东市场也挺热闹。2025年11月17日,C919在迪拜航展上亮相,首次在东亚以外的地方做飞行表演,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中东的客户们围着飞机转了个不停,商飞的人则表示,预计到2026年就能交付海外订单,路透社也报道了,说这可是中国大飞机在国际市场迈出的一大步。
就在欧洲还在踌躇不决的时候,全球其他地区已经开始行动了。中国的CAAC证书影响力,正通过技术合作、联合审查等手段一点点渗透到20多个国家,步伐迈得挺扎实。
C919可不是赔钱的货啊,不仅有国内的 backing,还在国际市场开拓,未来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未来的天空
欧洲一拖再拖,短时间内可能算个障碍,但从长远来看,反而变成了咱们最好的磨刀石。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也推动了自主发展的步伐,让未来的天空,多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
长江1000A明年就能进行装机验证,到了后年前后还能拿到认证。有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C919的核心零部件终于算是自主掌控了,说话的底气也更足了。宽体客机C929也已经开始做风洞测试,计划在2030年实现首次飞行。
中国的航空工业正逐步突破窄体机的限制,向宽体机、双通道机型全面迈进。等C929真能腾上天,那全球航空市场的棋局,肯定要发生大变化了。
将来比拼的,主要是在“标准生态”这块拼实力。谁的标准更开放、更实惠,而且还能促进产业链的繁荣,谁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咱们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的标准也同样靠谱,值得依赖。
从ARJ21到C919,再到C929,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由追赶到并驾齐驱,最终到力争领航的不易之路。这背后凝聚着几代航空人的付出辛劳,展现出国家战略的远见卓识,也体现出面对封锁时愈挫愈勇的民族气概。
C919不只是一架飞机,它代表着中国高端制造业从跟在后面到并驾齐驱的转变。早年经历西方技术封锁的那段日子,我们也曾感受到滋味,而如今,我们自己也能研制出达到国际水准的大型飞机,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航空行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比拼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心和长远的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同时也不忘与外界合作交流,C919完全有可能在国际航线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那些坐等看热闹的人,恐怕得等上好久好久啊,因为中国的飞机,已经开始翱翔天际,而且飞得越来越高,跑得越来越远。欧洲的驱逐令虽说挺狠,但中国大飞机的新时代,已经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未来的天空,不会一直只被两大巨头掌控,东方面会出现第三极,开始展露自己的声响。这声音,是千万个零件紧密配合的结果,是数万名航空人昼夜拼搏的见证,更是14亿人满怀期待和自信共同汇聚所形成的旋律。
结语
C919能突围,关键不在于飞机本身,而是在于我们怎么把外来的压力变成推动发展的动力。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创造规则的战略定力,比技术本身还要珍贵。
未来的比拼,归根到底还是在标准生态圈里斗争。中国,正逐步从规则的跟随者变成新的制定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规则的塑造者。C919的每一次升降,都在为这个新局面添砖加瓦,留下自己的印记。
当规则的围墙越筑越高,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是抱怨呢还是自己动手为自己开一扇门?C919凭借它的轨迹,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未来的天空里,谁来定调?咱们,有充分的理由持乐观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