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的国产汽车领头羊比亚迪,在国内市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但它旗下的一款重要车型——比亚迪汉L,却似乎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这款车在推出时,被很多人看作是比亚迪冲击中高端市场的一张王牌,技术、性能、配置都给得相当足。
可从最近的市场表现来看,这张王牌打得似乎并不算响亮,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卖不动了。
这背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是现在的消费者不识货,看不上这么一款堆料十足的车?
还是说,比亚迪在向上走的这条路上,自己有些地方没想明白?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不能凭感觉说话,得看实实在在的数据。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它能最直观地反映出市场最真实的温度。
根据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四月到六月这三个月的数据,比亚迪汉L从工厂生产出来,发给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车辆,总共有3.27万辆。
这个数字听起来还不错,对吧?
但是,关键要看另一个数字,那就是真正卖到普通消费者手里,上了牌照的零售量,只有1.24万辆。
这一进一出,中间就差了超过两万辆。
这两万辆车去了哪里?
它们没有凭空消失,而是变成了库存,堆在了经销商的仓库里,等着买家。
这对于经销商来说,每一辆车都是实打实的资金压力。
如果我们把时间再缩短,只看六月份这一个月,情况就更加明显了。
插电混动的DM-i版本,工厂批发给了经销商五千多台,但最终只卖出去了不到一千台。
纯电动的EV版本情况稍微好一些,批发了六千多台,卖出去了三千多台,但库存压力同样不小。
对于一款售价在二十多万,目标是和合资品牌甚至一些豪华品牌掰手腕的旗舰轿车来说,这种批发量和零售量之间巨大的鸿沟,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这就好比一家高级餐厅,后厨准备了上百份的牛排,结果一晚上只卖出去三四十份,剩下的食材怎么办?
这说明餐厅的定位或者价格,可能和顾客的期望出现了偏差。
那么,是不是比亚迪汉L这款车本身不行呢?
其实恰恰相反。
如果你有机会去试驾一下,大概率会觉得这车确实是好车。
从性能上说,它绝对是同级别里的佼佼者。
特别是纯电四驱版本,官方说的零到一百公里加速不到4秒,你一脚油门踩下去,那种强烈的推背感绝对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
在续航方面,比亚迪自家的刀片电池技术也一直是有口皆碑的,标称的续航里程比较实在,不像有些车那样虚,基本能跑出个八九不离十,解决了很多人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再说到智能化配置,这更是汉L的强项,什么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市面上流行的先进技术,它基本上都给你配齐了。
可以说,从产品力的角度看,汉L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
既然车是好车,那为什么就是卖不动呢?
问题可能出在一个更深层次,也更难解决的地方,那就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我们现在走在路上,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观察,你会发现视野里比亚迪的车特别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售价在十万到十五万区间的秦PLUS、宋Pro、元PLUS这些车型。
这些车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和实用性,成为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也让比亚迪“亲民、实惠”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本来是比亚迪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反过来却给汉L这样的高端车型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当消费者习惯了花十来万就能买到一辆不错的比亚迪时,让他们再掏出二十多万,甚至接近三十万去买一辆同样挂着BYD标志的车,很多人心里就会开始打鼓。
他们会想:“花这么多钱,买一辆‘豪华版’的比亚迪,真的值吗?开出去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只是买了一台更贵的网约车?”这种顾虑,和车本身的技术好坏无关,纯粹是一种消费心理。
这就好比一家常年卖平价快餐的连锁店,突然推出了一道五百块的“至尊佛跳墙”,即便用料再好,也很难让顾客相信它值这个价,因为大家对它的认知已经固化了。
我们可以看看另一个例子,小米SU7。
从硬件配置上说,小米SU7未必比汉L强多少,但它在品牌调性和用户沟通上做得非常成功。
雷军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发布会,成功地把“科技感”、“年轻范”、“人生第一台车”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小米汽车上。
它卖的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情绪的共鸣。
相比之下,汉L在向消费者讲述“我是谁”这个问题上,就显得有些模糊。
除了“性能很强、配置很高”之外,它没能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能够彰显个性的购买理由。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汉L的定价策略,可以说它正好卡在了一个最尴尬的位置上。
目前它的主销价格区间在20万到30万元之间。
在这个位置上,可以说是“上有老,下有小”,处境非常艰难。
往上看,比亚迪自己有更高端的腾势和仰望品牌,那些车售价动辄三四十万甚至上百万,代表着真正的豪华和尊贵。
往下看,比亚迪自家的海豹、秦PLUS等车型,用十几万的价格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疯狂地抢占市场份额。
这就让考虑汉L的消费者陷入了两难。
预算充足的会想:“既然都花了二十多万了,是不是再加一点钱,直接上品牌更独立的腾势会更好?”而预算相对有限的消费者则会觉得:“汉L虽然好,但好像买个海豹也差不多,省下来的钱加油充电或者做点别的不好吗?”就这样,汉L被夹在了中间,既够不着真正的高端市场,又因为要维持“旗舰”的身份而无法放下身段去和中端市场的对手们拼价格。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让它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
当然,比亚迪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比如暂时停止向经销商发货,让他们先清理一下积压的库存,缓解资金压力;再比如精简产品线,砍掉一些销量不佳的配置,集中力量推销主力车型。
这些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汉L还想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出更根本性的改变。
要么就下定决心,继续扛住价格,然后在品牌建设、用户服务、营销故事上下苦功夫,花上几年时间,慢慢扭转人们的固有印象。
要么就干脆利落,主动把价格降下来,用自己最擅长的性价比优势,去和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以及其他新势力车型展开肉搏。
最怕的就是继续像现在这样犹豫不决,既想要高端的品牌光环,又舍不得性价比带来的销量,最终可能两头都落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