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路上跑的本田车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尤其是那些挂着广汽本田标志的车。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可是当年加价都难买到的“神车”啊,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这背后发生的事情,可不只是一个牌子卖得好不好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给您说明白了。
咱们先来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这组数字挺让人揪心的。
就在今年七月份,广汽集团公布了它的销售情况,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少卖了百分之十五还多。
这已经是个不小的警报了,但真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旗下的广汽本田。
它的销量简直是坐着滑梯往下跌,一个月就卖出去一万六千多台车,跟去年七月比,销量直接少了一半多,准确地说是少了百分之五十一点八。
这是什么概念?
想当年,本田随便一款热门车,比如雅阁或者飞度,一个月的销量可能都不止这个数。
现在整个牌子加起来才卖这么点,可以说是创下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一个非常尴尬的记录。
更有意思的是,同在广汽集团这个大家庭里,旁边的广汽丰田,日子却过得挺不错,销量反倒比去年还涨了百分之八。
你看,同样是日本品牌,同样是合资车,一个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一个却卖得风生水起。
这就说明,不是市场不好了,也不是老百姓不买车了,而是消费者的口味变了,有些车企没跟上趟。
整个广汽集团的日子也不好过,去年上半年还赚了超过十五个亿,今年上半年倒好,预计要亏损十八亿到二十六亿。
这一来一回,差了三四十个亿,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任何一家大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
在这一片灰暗的数据里,只有新能源汽车板块还算是一点亮色,虽然销量也略有下滑,但比起燃油车的惨状,已经好太多了。
这就像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事实证明,电动化这条路,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那么,曾经的优等生本田,为什么突然就“考砸了”呢?
这事儿得从根上找原因。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品跟不上时代了。
现在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技术更新换代特别快。
你听听这些词:800V高压平台,意思就是充电特别快,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跑几百公里;还有城市NOA,就是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车子能帮你开,大大减轻驾驶疲劳。
还有那个智能座舱,车里的屏幕比你的手机还流畅,能听懂你说话,帮你导航、放音乐、开车窗。
这些东西,在很多十几二十万的国产新能源车上都快成标配了。
可你再看本田推出的那些电动车,很多都是“油改电”的产品。
啥叫“油改电”?
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车架子上,把发动机和油箱拿掉,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种“改装”出来的电动车,天生就有缺陷,续航里程不扎实,车内空间因为要迁就电池布局而变得不合理,车机系统更是出了名的难用,反应慢、功能少。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玩着智能手机长大,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聪明的、懂他们的“轮式机器人”,而不是一个仅仅能跑的、笨拙的代步工具。
本田的电动车,在他们眼里,就像是一部过时的老人机,自然提不起兴趣。
除了产品本身,本田在中国的战略也让人看不懂。
它在中国有两个合作伙伴,一个是广州的广汽,一个是武汉的东风。
按理说,两个兄弟应该一起使劲,结果却变成了“内部打架”。
广汽本田搞一套电动车,东风本田也搞一套,两家的产品区别不大,名字还起得让人迷糊,结果就是资源分散,谁也没干好。
就拿它们今年新出的两款电动车来说,广汽本田的P7和东风本田的S7,在六月份的销量一个是一百六十六台,另一个是五十四台。
你没听错,是个位数和百位数的销量,这个成绩单,恐怕连他们自己员工看了都得摇头。
更让人觉得有点荒诞的是,有新闻说本田一个原本计划用来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厂,最后竟然改成了房地产项目。
这给外界的信号就是,它自己对电动化的未来可能都没那么大的信心,当别人都在拼命往前冲的时候,它却在想后路了。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广汽集团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他们启动了一场内部的大变革,决心要“刮骨疗毒”。
首先就是改变过去那种臃肿、缓慢的大公司作风,把管理层级压扁,让决策更快,更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他们把自主品牌业务整合起来,由集团总部直接管,避免了中间层层汇报的效率低下。
这种“向自己开刀”的勇气,说明他们是真急了,也真想改变了。
光有决心还不行,还得有真本事。
在广汽的研究院里,工程师们正在夜以继日地搞研发。
他们也在攻克800V高压平台技术,目标就是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公里”,彻底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
他们还在开发全新的纯电平台,告别“油改电”的黑历史,让未来的电动车从里到外都是为电动化而生的,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竞争力。
在市场上,他们也准备打出一套组合拳,比如推出增程式电动车,这种车能加油也能充电,对于那些家里充电不方便或者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他们还打算通过模块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实现“油电同价”,让电动车的价格不再高高在上,直接和同级别的燃油车正面竞争。
广汽的这些努力,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
这不仅仅是广汽一家的故事,也是所有传统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十年,靠着合资品牌的金字招牌就能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彻底变了,本土品牌凭借着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快速的技术迭代,已经强势崛起。
现在,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二,这意味着每卖出十台车,就有四台多是新能源车,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速。
未来,汽车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发动机、变速箱的比拼,更是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软件生态的较量。
对于广汽这样的传统巨头来说,从依赖合资的“舒适区”走出来,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核心技术,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必须走的路。
这场转型之战,关乎生死存亡,也决定着它们能否在未来的汽车世界里,赢得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