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两千年前就看透了,要通过整合资源与自身努力突破局限、达成目标。
11月3日,吉利和雷诺集团签署协议,持有雷诺巴西公司26.4%的股份,借此生产和销售吉利和雷诺的新能源车型。
用雷诺的区域口碑+吉利的技术实力,叩开南美新能源市场大门。这不是中国技术贴欧洲品牌这么简单,而是中国车企走向国际市场的新门道。
以前是“自己带锅带碗去人地盘做饭”,现在是“跟当地人合伙搭桌子,你出食材我掌勺,大家都有饭吃”。
中国车企不能只靠“性价比闯世界”,内卷不是出路;也不用再死磕“自建工厂、自建渠道”,一个人力量终究有限。再牛的技术,当地用户不买账也白搭;再有钱的工厂,当地人不欢迎也开不下去。
全球化不是把中国工厂搬到海外,是让每个国家的优势为我所用。毕竟,全球化不是一个人走得快,而是一群人走得远。
花生会拆解双方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但相信,即便说透了,依然有人不会去做,并非不愿,而是不能……毕竟,这作业不好抄。
各取所需,都不吃亏
这场合作的本质就是,你缺的我有,我要的你给,每一方都拿到了实在的好处。
对于雷诺来说,节省的不只是金钱,更是时间,以及技术含金量。不用再“重复造轮子”,节约研发经费不说,更是把新车的研发周期直接缩短,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吉利来说,则可以用一股巧劲绕过各种壁垒。巴西不比其他国家,作为南美地区的大国,其有着强烈发展自身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换句话说——想直接出口整车乃至散件进口再组装,当地很难买账,这样的合作不持久。
如今,吉利可以借助雷诺在当地的工厂生产,还能用上当地经销商,节省了建厂、调试、铺渠道的硬费用,更节省了时间、文化差异等软性成本。对比同行,相当于低成本地打开了市场,不做冤枉的投资。
对雷诺而言,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技术生态重构了其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则借助雷诺的全球网络,实现“生态出海”,不只是单纯出口硬件,更是输出技术与标准。
最重要的是,伴随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矩阵出海,这能给当地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还能助力本土零部件企业升级,并走向全球。
这种“共建而非掠夺”的模式,肯定会获得当地政府与市场的认可。
写在新版教科书里的必然趋势
相比单打独斗,为啥花生说这种模式更高级?这能从经济学理论里找根源。
全球化初期,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主导国与国的产业分工,如中国造衣服、美国造汽车。但随着产业深化,保罗・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逐渐成为新主流,同一产业内,企业按环节优势分工的效率远高于按国家边界分工。
比如苹果,它的研发在美国、制造在中国大陆、组装在越南,每个环节都交给最擅长的玩家。
汽车产业作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战略性产业,研发、制造、供应链、渠道,是四个完全不同的能力维度,有的企业擅长技术,有的擅长区域运营,有的擅长成本控制。
硬要追求全链条通吃的企业,往往容易陷入困境。有的中国车企不是出海,而是把中国工厂搬到欧洲,再自己跟自己玩,结果陷入重重围堵当中,开拓困难;也有的欧洲车企,自研纯电技术闭门造车,钱花了不少,市场却没拿着……
相比之下,吉利与雷诺的合作恰好踩中了产业分工的核心:吉利负责技术+供应链这一看不见的硬实力,雷诺承担品牌+渠道+本地化等看得见的软实力。
很多车企怕合作丢控制权,其实是没搞懂现在的全球化的精髓,谁离用户近谁掌“用户话语权”,谁有技术谁掌“产品话语权”,哪用争“谁当老大”?
合作分工,高效协同,没有谁占谁的便宜,只是把各自最擅长的环节拧成一股绳。这比你卖我买的简单合作,更符合当下全球化的效率逻辑。
为啥是他俩?信任从哪来?
懂得道理未必能过好人生,人如此,企业亦然。毕竟,面对抉择时,有太多看不见的挑战和现实原因,让看上去最正确的事儿,最难做到。
“懂道理”的企业很多,但能落地的很少,毕竟全球化合作,最怕同床异梦,貌合神离。而吉利和雷诺的合作,早有试金石打底。
2024年,双方就合资成立了浩思动力(Horse Powertrain),聚焦燃油与混动动力总成。该公司用吉利1.5T混动发动机结合雷诺欧洲排放优化技术,开发的动力总成既满足欧盟国六b标准,又比雷诺自研成本低,很快搭载于雷诺科雷傲,2024年下半年已搭载于雷诺大科雷傲,目前已是韩国市场非本土品牌NO.1车型。
作为试金石,浩思动力的效果显著。2024年,沙特阿美进来持股10%,这不单纯是投资,更是沙特阿美想借混动+替代燃料技术,打通能源→汽车的产业链;2025年10月雷诺集团更是将全球项目“Tech World Tour”亚洲站首秀中,将浩思动力开放给欧洲科创观察员们,展示雷诺与中国未来技术的趋势。
不只是看得见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合作中形成了默契,吉利能充分发挥雷诺区域运营优势,雷诺尊重吉利技术话语权。这次合作让双方摸清了脾气,也就成为一步步深化合作的试金石。
当然,即便花生这么说了,也不是谁能都抄它两家的作业。
吉利在国际上的信任口碑,是自己一点点攒出来的。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放手保留其科研自主权,支持推出SPA架构、EX90纯电车型,助沃尔沃重回豪华品牌第一阵营;并入股马来西亚宝腾后,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让宝腾实现品牌复兴。此外,吉利还协同推动LEVC电动化转型,助力豪华跑车品牌莲花电气化智能化转型,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合作,推动smart品牌的电动智能化转型等,都是在尊重合作主体、不干扰对方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开展。
这些案例让海外企业相信:吉利不是来抢控制权的,是来一起赚钱的。
吉利汽车(0175.HK)的全球化底气,从销量与战略里可见一斑。2025年上半年,这家企业累计销量突破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销量飙涨126%至72.5万辆,直接把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到300万辆;而国际化业务更是增速引擎,2024年出口41.5万辆,同比增长57.4%,数倍于行业平均增速的,2025年出口目标再提至46.7万辆,其中领克、极氪两大品牌要贡献6.7万辆高端增量。
300万辆目标不是单纯的规模冲刺,更是在围绕新能源突破+燃油车保底+海外增量,在做全面布局。这巩固了国内市场的份额,也为与雷诺等伙伴的全球化合作提供了扎实底气。
雷诺的“开放姿态”同样关键。作为百年车企,它没有固守“欧洲老牌”的架子,2023年主动关闭自研纯电平台项目,明确“靠外部合作补技术”;此次更开放连大众、丰田都觊觎的法国经销商网络。这种“放下身段”的远见,是合作落地的重要前提。
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与新技术迭代的挑战,雷诺中国并不满足于“自身转型”,雷诺集团中国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苏伟铭(Weiming SOH)有着更长远的考量:“从战略上看,单纯依赖采购不是良策,资本绑定与国际业务协同才是长久之计”。这种思考,让雷诺的生态布局从本土赋能延伸至全球协同。
这不,10月14日,在面对来自欧洲的科创观察员时,苏伟铭透露,还会有其他新的合作伙伴加入雷诺的“在华朋友圈”。
预言加速兑现ing。11月4日,路透社消息称,雷诺集团首席增长官法布里斯·坎博利夫(Fabrice Cambolive)表示,雷诺正在与包括中国奇瑞在内的更多汽车制造商进行谈判,探讨合作生产和销售汽车的可能性。
花生评:出海,别只顾着“自己吃肉”了
近期中国车企在澳大利亚因拒交维修数据遭反垄断调查的事件,更凸显了传统出海模式的弊端,多家车企面临合计近4700万澳元罚款,根源就在于将售后绑定销售的国内套路搬到海外,忽视本地法规与服务需求。
作为国内最早持续报道产业出海的记者,花生见过太多“踩坑”的案例:有中资企业出海独资建厂,本以为搞定了高层,却忽视了地头蛇的力量,导致开工困难,乃至出售股权;有的全然不懂当地经营环境,在环评、用工环节踩坑不断,接连遭遇抗议,生产遭遇停滞;有的企业在当地推出特供版车型,全然没有本土调校,连车机界面都没当地语言,销量惨淡……
其实出海这俩字,我早就不喜欢了:一听就像土老帽开洋荤,还带着抢人市场的味儿;不如全球化实在,潜台词是尊重规矩、一起赚钱。
现在中国车企不能只靠“性价比闯世界”,不用再死磕“自建工厂、自建渠道”。再牛的技术,当地用户不买账也白搭;再有钱的工厂,当地人不欢迎也开不下去。全球化不是把中国工厂搬到海外,是让每个国家的优势为我所用。
未来,若更多中国车企能放下全产业链自建的执念。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才能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突破。
毕竟,全球化不是一个人走得快,而是一群人走得远。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