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

——小米汽车“锁马力”风波始末:一场安全与用户权益的极限博弈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有驾

事件概述:从“性能革命”到“灰度撤退”

2025年5月3日,小米汽车针对SU7 Ultra车型推送了1.7.0版本OTA更新,试图通过“赛道圈速考核”限制车辆的最大马力输出:若未在指定赛道完成达标圈速,1548匹马力将被锁定至约900匹,且弹射起步需在P挡等待60秒才能激活。这一更新迅速引发车主群体激烈反对,仅24小时后小米宣布停止推送,并承诺未来将“充分沟通与预告”。这场“史上最短命OTA”背后,折射出车企在技术激进与用户权益间的深层矛盾。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有驾

冲突根源:安全焦虑与性能信仰的对撞

1. 安全原罪:超千匹马力与失控风险

小米SU7 Ultra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为卖点,但其1548匹马力带来的安全隐患早有预兆。2025年3月,山东潍坊一名车主在市区飙至303km/h被刑拘;4月两起致死事故虽与飙车无直接关联,但公众对“性能怪兽”的担忧加剧。小米试图通过OTA限制马力降低公共道路风险,却忽视了车主对“性能付费”的核心诉求——用户购买Ultra车型的核心动机正是其无阉割的性能体验。

2. 技术悖论:OTA权限的“双刃剑”

车企通过OTA优化功能本属行业惯例(如特斯拉曾通过OTA缩短刹车距离),但此次更新被用户视为“硬件性能的软件阉割”。车主质疑:“宣传页未提及‘马力需考证’,为何交付后追加限制?” 这种未经协商的“技术霸权”触碰了用户对车辆控制权的底线,导致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有驾

用户反击:从“米粉”到“维权者”的群体觉醒

1. 权益觉醒:性能车主的“反叛逻辑”

Ultra车主多为技术极客与性能控,其典型画像为“愿为极致体验支付溢价”。OTA限制马力后,车主群内出现集体声讨:“花50万买超跑,却被当驾校学员!” 部分用户晒出订单截图,强调购车协议中未包含“后续性能限制条款”。

2. 舆论分化:安全派与自由派的角力

支持者认为“新手驾驭1500匹=给哈士奇装火箭”,限制是必要安全措施;反对者则指责小米“治标不治本”——若马力存在安全隐患,车辆本不该量产。中立派建议折中方案:分阶段释放马力(如里程达标解锁)或提供免费驾驶培训。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有驾

小米的“滑跪”逻辑:用户运营的范式转型

1. 灰度测试的失效与公关危机

小米此次仅向“极少范围用户”推送更新,试图通过小范围试验规避风险,却低估了社群传播速度。车主群内截图的病毒式扩散,迫使小米在舆情发酵前紧急撤回,暴露其“用户共创”模式的脆弱性。

2. 从“工程师思维”到“用户主权”

小米汽车负责人早期回应强调“技术合理性”,但最终妥协于用户呼声。这种转变印证了智能汽车时代的权力重构:车企不再是产品的绝对掌控者,用户通过社群、数据与舆论形成制衡力量。

小米汽车确认:“已停止推送”-有驾

行业启示:OTA权限的边界与未来

1. 技术伦理:谁有权定义“合理性能”?

此次事件暴露OTA权限的模糊地带。业内专家建议建立“性能分级标准”:例如区分赛道模式与日常模式的动力输出,或通过保险条款绑定驾驶能力认证。

2. 车企责任:从“教育用户”到“赋能用户”

超跑品牌(如保时捷、法拉利)通过驾驶学院提升用户技术,而非简单限制性能。小米可借鉴此类模式,将“赛道考核”转化为增值服务(如免费培训+圈速认证),而非强制性门槛。

3. 法规缺口:智能汽车的“数字产权”界定

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车辆性能的OTA调整权限。欧盟已就“软件定义汽车”展开立法讨论,要求车企提前披露OTA可能的功能变更。中国或需跟进类似政策,防止“技术越权”。

结语:一场没有输家的“失败实验”

小米此次“锁马力”风波虽以撤回告终,却为行业提供了珍贵样本:

对用户:性能崇拜需与道路敬畏共存,避免将公共道路变为“私人赛道”;

对车企:技术激进必须匹配用户运营的精细化,OTA不仅是代码推送,更是信任契约的延伸;

对行业:智能汽车的终极命题并非“能做什么”,而是“应以何种方式实现”。

小米汽车的“光速滑跪”,或许是智能出行时代用户主权崛起的开端。正如一位车主所言:“比1548匹马力更珍贵的,是尊重用户的选择权。”

(注:本文事件背景与观点综合自多方公开报道及行业分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