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S9发布升级,四颗激光雷达,全新徽标亮相

雨后的傍晚,展厅里泛着晕黄的灯光,一辆全新享界S9静静停在中央。激光雷达像警觉的眼睛,嵌在前后顶角,徽标的轮廓则有了些“大胆”,比之前锐利了许多。我在一旁观察这些细节,心里琢磨着厂家到底想让谁来为此买单。总归不是只想让媒体拍几张照片,发几条短视频——市场的步伐,比展厅里的地板还要冰冷。

如果你是这场发布会上的嘉宾,会在意什么?是车头那枚焕然一新的徽标,还是宣传册上突出的“四颗激光雷达”?又或者,只会悄悄拿出手机,翻翻享界S7的销量曲线,对新出的S9抱着“且看且走”的旁观心态?总归,每一次市场“破局”承诺,听多了终究让人怀疑什么才是真的变革,什么只是熟悉的套路。

享界S9的发布,业内没少讨论,毕竟享界在轿车领域还算是新手。新徽标代表着品牌想寻求更鲜明的身份标签,说白了就是要让你在路上一眼认出它,更容易留下一点记忆。而那“四颗激光雷达”,在现在的电动车圈子里,几乎成了智能化炫技的新标准。激光雷达不是常规雷达,是能立体扫描马路的“高级货”,有点像我进入案发现场时习惯带的三种工具——每样多一个,心里就稳当些,但未必每样都派得上用场。S9把激光雷达配置拉满,意在让人相信它有本事应对复杂路况,也能冲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排。

但现实没那么体面。月均两千上下的交付量,对于新势力来说是个尴尬数字。它说明产品是有人买的,但远远不够成为“爆款”。中大型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可不缺人,宝马、奔驰“电动化”如同在饭桌上抢最后几块肉,蔚来、小鹏、理想又各有杀手锏。享界S9要突出重围,关键不是比谁硬件高,而是比谁让人产生“这钱花得值”的冲动。

市场并不迷信参数。技术上的领先如果不能被用户感知,那就是纸上谈兵。激光雷达很高阶,实地驾驶体验如果跟不上宣传,反倒让人难堪。就像法医验尸,工具齐全是一回事,局部细节是否能找到真相是另一回事。软件算法、实际场景的适应性、OTA(在线升级)的能力,这些才真的决定了你能不能让用户在日常行驶里频频点头。换一个徽标固然好看,但没人会因为LOGO高级就花几十万买车。

实际上,享界面临的不只是技术难题,还有品牌认知的短板。年轻品牌蹒跚起步,知名度有限,信任度还在缓慢积累中。如果你的身价每月只是两千左右的交付数据,说明市场还在观望——换标可以让人觉得你“变了”,但是否变强,得看实打实的用户反馈。 四季度目标逼近万辆,让人觉得“跃跃欲试”,但和头部阵营的百万销量比,只能算小跟班。

智能汽车的“破局”,早就不是硬件多就能赢。四颗激光雷达拉了个大场面,可是感知不是一切,用户体验才是王道。如果只会讲“我有四颗激光雷达”,却不敢说“我真的比别人好用”,那只能在参数表上自娱自乐。内饰设计、空间表现、驾驶质感,这些似乎不起眼,但一旦成为短板,比什么激光雷达都能拖后腿。

说到这里,我有点像法医调侃自己的职业——工具箱越重,事情未必越简单。现在车企也在走“装备论”的歧路,“四激光雷达”刷屏了,可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手机摄像头越多越好”的笑话,能不能真的派上用场,最后还得看用户怎讲。

享界S9值得登场,但要真正从销量“横盘”走向突破,靠的不是口号和升级概念。硬件升级要转化为实际体验,软件算法和体验也要跟上,这才是全维度的较量。品牌得学会讲故事,徽标不是万金油,背后的技术理念和服务态度要成为用户的信任来源。否则,升级是徒劳的,销量还是走上老路。

有人说,汽车市场的“转型”就是一场马拉松,有人提前冲刺,有人稳步推进,有人掉队不自知。享界S9的这一次升级,有点像法医为尸体做“二次解剖”,希望挖掘出更多可能。而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把这次升级做成用户真正能感知的变化,而不是又一次“改变了LOGO,却没改变自己”的镜花水月。

或许几个月后的交付数据,会直接昭示答案。四颗激光雷达能否改变价值认知?全新徽标能否撑起品牌信任?产品力的提升会不会真的带来销量增长?说到底,这是一场被市场推着走的审判,谁也不能提前宣判胜负。

享界S9发布升级,四颗激光雷达,全新徽标亮相-有驾
享界S9发布升级,四颗激光雷达,全新徽标亮相-有驾
享界S9发布升级,四颗激光雷达,全新徽标亮相-有驾
享界S9发布升级,四颗激光雷达,全新徽标亮相-有驾

你怎么看?是真正的升级,还是又一场硬件秀?当“智能化”和“品牌认知”成了新车的护身符,到底哪一条是真正穿越寒冬的路,哪一条只是营销体彩?我没法给答案,但倒是很想看看,下一次展厅里的灯光下,有没有更多买家愿意停下脚步,真正为这些新变化买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