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

近年来,智能汽车广告里那些“解放双手”的炫酷画面,让不少人心动不已。有人想象着在高速公路上悠闲地喝咖啡,有人计划着用智驾系统接送孩子上下学,甚至还有车主在短视频里晒出“躺着开车”的体验。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高科技的享受背后,藏着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规则变化——就在上个月,工信部召集车企开了场闭门会议,直接给智驾宣传戴上了“紧箍咒”。

方向盘上的“魔法”被揭穿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去年某车企发布会上,工程师在测试场地展示了车辆自动避让障碍物的绝技,镜头扫过观众席时,有人发现角落里写着“专业路段拍摄”的小字。这就像魔术师表演时总说“请勿模仿”,但观众早已被精彩的表演吸引。现实中,不少车主真把辅助驾驶当成了“自动驾驶”,结果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北京一位特斯拉车主,开启Autopilot后在后座打游戏,被交警拦下时还理直气壮:“这车能自己开啊!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智驾说明书背后的学问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其实车企早就埋下伏笔。某品牌销售手册用蚂蚁大小的字体标注“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但宣传海报却用醒目的标语写着“智驾比老司机更稳”。这种“大标题吹牛,小字免责”的操作,让很多消费者掉进认知陷阱。调查显示,近七成车主压根没读过智驾说明书,有人甚至以为“L2级辅助驾驶”就是电影里的无人出租车。直到今年3月,一辆开启智驾模式的小米汽车因未能识别施工区域发生事故,才让公众意识到:原来所谓的“自动”,离真正的安全还有段距离。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政策出手给行业“定规矩”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工信部这次可不是闹着玩的。新规要求车企必须像食品包装标注成分表那样,把智驾的“副作用”写得明明白白。比如暴雨天摄像头可能失灵、静止障碍物识别延迟3秒等风险提示,必须用和宣传语同样大小的字体展示。更绝的是,连广告里驾驶员手放方向盘的镜头时长都有硬性指标——展示脱手画面不能超过10%,警示标识要全程覆盖。某新势力品牌连夜修改官网,把“自动驾驶”统统替换成“组合辅助驾驶”,销售话术也从“躺着开”变成了“安全开”。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技术升级藏着暖心设计

再吹“智驾”可能违法?车企真要挨铁拳了-有驾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的新车正在悄悄加载“防呆”功能。比如某国产车型新增的AI监测系统,不仅能识别驾驶员是否闭眼,还能通过座椅压力传感器判断有没有“矿泉水瓶骗方向盘”的小把戏。更贴心的是,车辆一旦检测到司机频繁分心,就会启动“唐僧模式”——先是震动座椅提醒,接着降低车速,最后直接靠边停车。这些设计看似限制自由,实则是用科技织起的安全网。就连备受追捧的“一键泊车”功能也迎来升级,停车场遇到突然窜出的购物车时,系统会果断退出自动模式,把控制权交还给人类。

消费者正在变得更聪明

政策收紧反而催生出新的购车智慧。上海车展上,有年轻夫妻拿着打印好的《智驾风险告知书》找销售签字;广东某4S店里,大妈们组团学起了“智驾三字经”——“手扶稳、眼盯路、脑清醒”。更让人欣慰的是,车企和车主开始形成良性互动。华为问界每周发布智驾系统接管率排行榜,蔚来在APP里开设“智驾小课堂”,用动画演示雪天路滑时该如何人工介入。这些变化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真正服务于人的工具。

行业迎来“刮骨疗毒”时刻

这场监管风暴看似严厉,实则是给智能汽车行业系上了“安全带”。头部企业已经嗅到机遇:符合新规的车型不仅能降低20%保费,热销车型还获得保险公司推出的“智驾责任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政策为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铺平了道路。北京、广州等地已启动立法试点,允许车企在特定路段进行高阶自动驾驶测试。有专家预测,当行业告别“吹牛营销”,扎实的技术积累反而会加速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下次当你看到“智驾”广告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车知道什么时候该把方向盘还给我吗?”科技的魅力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心。毕竟再酷炫的智能系统,也比不上我们对家人平安的那份牵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