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新能源的未来是增程式?纯电技术是否真的落后了?
老张我啊,开车快二十年了,从最早的桑塔纳到现在的新能源,那真是眼看着汽车这玩意儿从“四个轮子加沙发”进化成了“四个轮子加电脑”。最近啊,我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买车,一开口不是“你家充电桩安好了吗?”就是“你那车冬天能跑多远?”,搞得跟选手机似的,参数拉出来比一比。说实话,纯电车是挺香,静谧、加速猛、使用成本低,可一到冬天,或者想跑个长途,那表情就跟吃了柠檬似的——酸爽!这不,上个月我那哥们儿开纯电SUV去郊外露营,半道上电量告急,找充电桩找了俩小时,最后还是靠救援拖回来的,这事儿成了我们车友群的“经典案例”。所以,当增程式电动车(REEV)像一匹黑马杀出来时,我这老司机不禁要问:难道新能源的未来,真的要被“带发电机的电动车”给改写了?而我们曾经寄予厚望的纯电技术,难道就这么轻易地“掉队”了?
先说说这增程式,它到底是个啥?简单粗暴地讲,它就是一台装了发电机的电动车。这话听着像是调侃,可细品起来,还真有几分道理。车子的驱动完全靠电机,内燃机不参与驱动,只负责在电池没电时发电,给电池充电或者直接供电给电机。这就决定了它的驾驶感受和纯电动车几乎一模一样,安静、平顺、加速快。但关键在于,它没有“里程焦虑”。你想想,纯电动车车主最怕什么?冬天开空调?找不到充电桩?续航打折?这些烦恼,对于增程式车主来说,压力瞬间小了一大截。没电了怎么办?加油啊! 加油站遍地都是,几分钟加满,又能跑几百公里,这便利性,谁用谁知道。有网友就开玩笑说:“增程式车主的字典里,就没有‘趴窝’这个词。”这话虽然夸张,但也反映了用户最真实的需求——要的是自由,是说走就走的底气,而不是被充电桩拴住的“伪自由”。
再聊聊纯电技术,它真的落后了吗?这话得两说着。从技术先进性上讲,纯电无疑是更“纯粹”的未来。它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使用成本极低,而且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特斯拉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成功证明了纯电路线的巨大潜力。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纯电车最大的短板,就是续航和补能。甭管厂家宣传的NEDC续航有多高,一到冬天,打个七折八折是常态。我见过最夸张的,零下十几度,续航直接腰斩。你开空调?那电量掉得比心跳还快。更有甚者,节假日高峰期,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龙,车主们捧着保温杯,一边“充电”一边“充人”,这画面,想想都心酸。所以,纯电技术不是落后,而是它的“理想国”还没完全建成。它需要一个覆盖全国、高效便捷的充电网络作为支撑,而这,需要时间,需要巨大的投入。
那么,增程式凭什么能火起来?我觉得,它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市场的“痛点”。它不像插电混动(PHEV)那样结构复杂,有发动机直驱、串联、并联等多种模式,维护起来头疼。增程式结构相对简单,故障点少,就像文章里说的,“坏了也不怕修不起”,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而且,它的使用成本也极具优势。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当纯电车用,家里充个电,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旦需要长途出行,加油就行,无缝衔接,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以理想汽车为例,L系列车型的火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问界、岚图等品牌也纷纷跟进,市场反响热烈。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选择了这种更务实、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当然,增程式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人诟病它“有发动机就是不够环保”,这话对,也不对。在纯电行驶时,它和纯电车一样零排放。只有在发电时,才产生排放。但相比于传统燃油车,它的整体排放和油耗还是要低得多。它更像是一个“过渡方案”,在纯电生态完全成熟之前,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优解。还有人说它“增程器工作时噪音大”,这确实是个小缺点,尤其是急加速时,发动机的轰鸣声会传入车厢,破坏了电动车原有的静谧感。但相比起被扔在半路的窘迫,这点噪音,大多数用户表示“可以接受”。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新能源的未来是增程式吗?纯电技术落后了吗? 我觉得,未来未必是“增程式”的,但至少在现阶段,它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适应性。它不是要取代纯电,而是为那些既想享受电动车驾驶乐趣,又不想被充电问题束缚的用户,提供了一个“鱼与熊掌兼得”的选择。而纯电技术,依然是那个值得期待的“诗和远方”。它没有落后,只是还需要时间去克服眼前的“高山”。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未来会怎样?是纯电生态大成,一统江湖?还是增程式持续进化,成为主流?亦或是氢能源、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横空出世,颠覆一切?这,才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