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一款等了7年半没量产的跑车,前好友怒退订单遭拒,马斯克却在股东投票前高调造势。

这波操作的背后,是他近1万亿美元的高薪诉求,更暗藏对中国电车市场的觊觎,中国车企早已领跑量产赛道,这场公关秀能否撼动格局?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上周五,山姆·奥特曼在X平台晒出退订Roadster的截图,吐槽7年半的等待实在熬不住,可退订邮件直接被退回,这位马斯克曾经的好友,如今深陷法律纠纷,他的吐槽算是戳破了这款车的“画饼本质”。

有意思的是,就在奥特曼发声第二天,马斯克在播客里主动提起了这款“消失好几年”的车。

他只说年底前会展示升级版本,对技术细节和量产时间绝口不提,只留了句“得留着惊喜”,这可是他的老套路了,关键时候必用噱头点燃期待。

而这个关键时候,正是下周的特斯拉股东投票,投票核心是马斯克的巨额薪酬方案,通过了就能拿到近1万亿美元股票,持股比例升至25%,但一切都要绑定特斯拉的市值增长目标。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款车的“复活”,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更值得中国车企警惕的是,马斯克在播客里特意提了句“中国市场很重要”。

作为全球电车销量占比超60%的核心市场,中国既是特斯拉的营收重镇,也是它冲击市值目标的关键。这款定位高端的Roadster,从规划时就瞄准了比亚迪仰望U9这类中国旗舰车型,剑指中国高端市场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马斯克这次重提Roadster,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特斯拉多年的固定玩法,关键节点拿PPT车型炒作,转移注意力、提振信心。

这款车的名字源自2008年特斯拉首款电动车,2015年正式宣布推出新一代,原本计划生产126架,18架法国原装、108架印度组装。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可后来因为质保问题,双方谈崩,项目搁置,直到莫迪上台才修改合同,改成采购36架原装机,如今马斯克说的“升级版本”,其实就是重启当年的组装机计划。

2018年开始接受预订后,无数消费者付了定金,没想到一等就是7年半,这期间马斯克多次承诺“即将量产”,却始终没动静。

不光是Roadster,另一款Cybertruck也一样,2019年发布时说2021年量产,结果拖到2023年底才小批量交付,期间全靠发点设计细节、测试视频维持热度。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反观中国车企,“发布即量产”是基本操作,从概念车到交付普遍控制在1-2年,比亚迪仰望U9从发布到获评“全球最快量产车”,只用了不到18个月。

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也从来都是靠实打实的交付说话,特斯拉这种“只喊口号不落地”的套路,早就开始消耗市场信任了。

除了奥特曼,今年早些时候,知名评测博主马奎斯·布朗利也吐槽过Roadster的退订流程特别繁琐,不少消费者都反映“退定金比买车还难”。

当“拖延”成了品牌标签,特斯拉想在中国高端市场和已经站稳脚跟的中国车企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马斯克急着在这个时候炒热Roadster,核心就是为了下周的股东投票,拿下那笔天价薪酬。

这1万亿美元股票的分量有多足?相当于好几家全球顶级车企的市值总和,而要拿到手,必须达成一系列严苛的市值增长目标,中国市场正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筹码。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超60%,高端电车市场增速还达到25%,特斯拉现有车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市场存在感不强,想要拉高市值,必须在高端市场有所突破。

而Roadster,就是它瞄准中国高端市场的“敲门砖”,可中国高端电车市场早就不是随便能切入的了。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比亚迪仰望U9已经站稳脚跟,核心性能经过市场验证,蔚来ET9的智能驾驶、换电技术,小鹏X9的空间和智能座舱,都收获了大量认可,这些中国车企的优势很明确,技术扎实、交付稳定,还懂中国消费者需求。

再看Roadster,连量产都没实现,何谈竞争?仰望U9已经大规模交付,价格还只是Roadster的零头,性价比差距悬殊。

加上特斯拉近年在中国市场的口碑波动,质量问题、售后纠纷频发,还有“减配”“降价”的操作,不少消费者的信任度已经下降,想用一款7年半没量产的车撬动中国高端市场,马斯克的算盘怕是打错了。

当马斯克还在为Roadster的“展示”造势时,中国车企已经在全球高端电车市场实现了“量产领跑”,比亚迪仰望U9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这款车刚获评“全球最快量产车”,核心性能都是实测验证过的,而且早就大规模交付,消费者下单后不用漫长等待,这和Roadster“7年半只闻其声不见其车”形成了鲜明对比。

加上它的价格远低于Roadster,却能提供不相上下的性能,这种“真量产+高性价比”,正是中国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不止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品牌也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蔚来的换电服务解决了续航焦虑,小鹏的智能座舱体验拉满,理想精准抓住了家庭用户需求。

这些中国车企的共同特点是,把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用户服务上,用实实在在的产品说话,而背后支撑这些优势的,是中国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从电池、电机到智能芯片,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成熟的产业链,这让中国车企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上占尽优势,反观特斯拉,近年技术进展放缓,更多精力放在了资本运作和造势上,部分技术已经被中国车企超越。

如今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越来越理性,不再轻易被“未来概念”打动。消费者更看重交付周期、实际性能和性价比,投资者则关注真实业绩,特斯拉的“PPT造车”套路,在已经高度成熟的中国市场,正在逐渐失灵。

这场围绕Roadster和万亿高薪的炒作,本质上是马斯克想用概念弥补特斯拉的短板,但汽车行业终究是硬实力说话,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光靠公关秀根本走不远。

对消费者来说,7年半的等待已经耗尽了耐心,奥特曼的吐槽只是众多受害者的缩影。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特斯拉的承诺难以兑现,不如选择量产成熟、口碑过硬的中国品牌。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而退订流程繁琐,更暴露了特斯拉在用户服务上的不足,和中国车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反差。

对投资者来说,短期造势或许能让股价波动,但长期来看,特斯拉的市值增长还是要靠业绩支撑。中国市场作为重要增长引擎,若不能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市值目标很难达成。

而想要突破,光靠Roadster的概念远远不够,还需要稳定的交付、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这些都是特斯拉目前欠缺的。

中国车企迎挑战!马斯克为万亿高薪重出江湖,剑指中国电车市场-有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中国车企占据主场优势。无论是技术、量产能力,还是本地化服务、成本控制,都形成了完整的竞争体系。特斯拉如果不能摆脱“画饼”套路,拿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业绩,终将被市场淘汰。

这场关乎万亿高薪与中国市场的博弈,最终还是要回归硬实力比拼。中国车企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凭借自身优势,必将在全球高端电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而特斯拉的这场公关秀,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难以撼动中国车企的领跑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