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对比,主角是两个美国老牌子,一个叫克莱斯勒,一个叫别克。
克莱斯勒最近刚过了百岁生日,怎么庆祝的呢?
就是拿旗下唯一一款车Pacifica,加了个纪念徽章,换了个颜色和轮圈,就算是百年纪念版了。
这事儿让不少人觉得有点心酸,一个曾经和福特、通用齐名的“底特律三巨头”之一,现在就靠一款车在一个市场里撑着,显得特别落寞。
这就让很多人联想到了别克。
别克这个牌子历史更长,也同样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骄傲,但这些年在中国市场过得也不算顺心。
大家都在问,别克会不会也走上克莱斯勒的老路,慢慢地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毕竟,现实情况摆在那儿,别克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超过六成的销量都来自中国,甚至比大众这个自称“第二故乡”的德国品牌还依赖。
而在这六成销量里,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着GL8这款商务车撑起来的。
一旦GL8卖不动了,别克的日子就很难过。
而过去几年,别克的总销量确实在不停地往下滑,GL8也面临着各种新能源MPV的挑战。
这么一看,别克的处境确实有点危险。
但事实是,别克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自救之路,一条彻底向中国市场靠拢的路。
要说起来,别克曾经可是最懂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之一。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别克就进入中国了,而且不是简单地把美国车原封不动地搬过来。
他们很聪明,知道中美消费者的口味不一样,所以联合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对引进的车型做了大量的修改,从发动机调校到车内空间,都尽量满足中国人的喜好。
这一招非常成功,后来的君威、凯越,尤其是GL8,都成了爆款。
到2015年的时候,别克在中国一年能卖出超过一百万辆车,风光无限。
可问题就出在,市场变化太快了,别克有点跟不上了。
第一个大跟头,就是强行推广三缸发动机。
大概在2017年,为了应对环保法规和节约成本,别克开始在英朗这些卖得最好的家用车上,大规模使用1.0T和1.3T的三缸发动机。
从技术上说,这可能是一种进步,但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里,“三缸”就约等于抖动、没劲、不靠谱。
不管别克怎么宣传,大家就是不买账,销量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等到别克反应过来,重新换回四缸发动机的时候,市场已经被比亚迪这些新能源车抢走了不少。
如果说三缸机是战略失误,那在新能源转型上,别克犯的则是“水土不服”的毛病。
它的美国总部通用汽车,花了很多钱研发了一个叫“奥特能”的纯电平台,这个平台技术很先进,用料也特别扎实,安全性做得很好,是典型的美国工程师思维。
然后,通用就想把这个平台推广到全球,在中国上市的别克E4、E5电动车就是基于这个平台造的。
可结果呢?
中国消费者发现,这两款车价格不便宜,但车里的智能系统却很落后,屏幕反应慢,语音助手也不够聪明,更别提现在流行的自动驾驶功能了。
大家一看,隔壁的国产新势力,车机玩得像平板电脑一样流畅,各种智能功能眼花缭乱,价格还可能更便宜,谁还会选你呢?
这两步棋走下来,别克的处境变得非常艰难。
到了2024年,它在中国的年销量已经跌到三十多万辆,其中还有十万辆是GL8贡献的,这意味着每卖出三台别克就有一台是GL8。
整个上汽通用合资公司在那一年亏损了二百多亿。
血淋淋的数字证明,过去那种“外国出技术,中国做点小修改”的合资模式,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市场里,已经行不通了。
眼看着就要被市场淘汰,最着急的还是别克在中国的团队。
他们天天跟国产车、新势力打交道,最清楚中国消费者现在想要什么。
他们不断地向美国总部反映,说服他们放权,让中国团队自己来定义和开发产品。
这个过程肯定很艰难,美国总部会想:我花了大价钱搞出来的全球化技术,为什么到中国就不能用了?
但残酷的市场表现是最好的说明书,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让美国总部松了口,把产品开发的主导权,交到了中国团队手里。
拿到主导权之后,中国团队立刻开始行动。
第一步,就是稳住别克的“基本盘”——GL8。
面对理想、小鹏等品牌推出的新能源MPV的冲击,中国团队没有沿用通用的老技术,而是自己主导开发了一套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插电混动系统。
这套系统让GL8既能用电,也能用油,解决了续航焦虑,也保留了驾驶的平顺性。
结果,插混版的GL8一上市就大受欢迎,成功顶住了压力,保住了MPV市场的领先地位。
如果说改造GL8只是“防守”,那么今年新推出的“至境L7”轿车,则是一次彻底的“主动进攻”。
这款车,是第一款完全由中国团队定义、中国团队研发的别克全球车型。
它选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市场,就是增程式电动轿车。
增程技术现在很火,但大多用在SUV上,轿车领域还是个蓝海。
为了打动消费者,至境L7拿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比如,它纯电就能跑302公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上下班通勤完全不用烧油,综合续航更是超过1400公里,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
在智能化方面,它也一改过去合资车“抠门”的形象,用了高通最新的旗舰芯片,车机系统反应飞快;智能驾驶也直接和中国顶尖的供应商合作,补上了之前最大的短板。
可以说,至境L7这款车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来打造的。
它不再是美国人设计好、中国人来适应,而是中国人提出需求、整合全球资源来满足。
这种模式的转变,效果立竿见影,上市后不久就收获了上万个订单。
这不仅是一款车的成功,更标志着别克找到了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的新方法。
它没有像克莱斯勒那样退回老家,而是选择更深入地扎根中国,学会用中国的方式思考和竞争。
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对于一个想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继续发展的百年品牌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