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

到底啥才叫做新能源车售后服务?说白了,这活儿和我们以前跑去4S店修油车差不多,不过修的不是内燃机和变速箱了,修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为主,还得给你搞智能联网、远程升级这种新花样——这地方还真挺考验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简单一句话,新能源车售后讲究的就是“让你开得踏实,修得省心,坏了也不慌”,而且整个一条产业链都在这围着你转。

我脑子里第一个问号,新能源车这么火,售后服务这行到底赚不赚钱?这报告可给了答案。过去五年,这行市场规模年均暴涨七成多!今年整整一百六十多亿,往后五年一路飙,2029年甚至有望突破一千五百亿。这增速,如果你投资理财见到这样的收益率,还坐得住吗?钱就在这摆着,难怪各路资本、创业公司一窝蜂杀进来。问题是,这种红火,会不会藏着泡沫和坑?

再琢磨下去,新能源车售后和燃油车到底区别是啥?最直观的,汽修老师傅过往玩命钻研的油路、水路、机械结构,到了新能源这,分分钟不顶用。要修成电池懂原理、逆变器能测、BMS故障能查的“新式维修工”。以前拧螺丝,现在得玩笔记本刷固件,动不动还要远程升级。专业壁垒不低,零部件供应、维修工具都得重新配齐,这玩意投入大、回本慢。如果说燃油车售后是人力密集型,新能源车售后那就又是技术密集又考验团队培养。

就这门生意,当下中国谁把服务做得最溜?答案很多人已经能猜到:蔚来、问界、小米、理想,小鹏五虎,基本都是新势力,也就是说,这一波不光是传统豪强比亚迪、奔驰、宝马、奥迪在那拼服务,更多是这帮后来者砸钱砸资源,冲着“用户体验”死磕,搞到分数都和国际大厂不相上下。背后啥逻辑?用户和品牌黏性,服务做得贴心,才有下次换购和口碑推荐。给你摆个例子:以前修车你得预约排队,蔚来给你送修服务,什么上门取车、送车,手机APP一键安排,谁不觉得高级和省心?再对比下传统4S店,大厅永远排队慢吞吞,电话根本打不通,这新旧体验高下立判。

但问题来了,这风口上全是机遇吗?显然不是。新能源车售后看着挺美,但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利润未必厚。尤其这电池电控一坏,修复不是一般贵,有时候还要算经济账:一块电池万八千的,修还是换,用户都得掂量。再者,行业资质、人才培养要求水涨船高,全国能捣鼓三电的高级技工还是稀缺物种。你要往下深挖,像这种一次投几十万搞设备,看半年收不收得回本,普遍都是挣点辛苦钱,想大赚没那么容易。

那又有人要问:既然这么费劲,传统修车铺能不能转型呢?现实不太乐观。绝大多数路边汽修,搞油车够溜,一碰新能源就傻眼。安全协议、原厂家数据不开源、不少零部件还被锁死,没有原厂授权等于想修也修不了。这种厂家“封闭生态”,就是要把客户牢牢锁在自己售后体系里——既能保证服务标准,也能牢牢赚钱,这事儿明明白白。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封闭”真的能一直持续下去?假如某天新能源车都成了街边大白菜,什么小作坊都能修,你觉得厂家舍得放开?或者说,安全问题咋控制?万一电池修不好冒烟自燃,责任算谁的?所以这门生意未来的一个隐忧,就是消费福利和安全监管要怎么平衡。厂家是愿意放开渠道争销量,还是更看重闭环服务守利润?估计未来好几年这会是大争议。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讲到这又得说点冷酷现实。新能源车售后红得发紫,但收入、利润严重两极分化。大品牌自营体系、直营服务点一掷千金,你看蔚来、小鹏一带啥“用户体验中心”,进门像五星级hotel,光装修成本就能买大几十台油车。那些小品牌、小作坊就是网点少、技术员混级严重。最终形成什么结果?消费者体验全靠命运——你选大厂保养售后,价格偏贵,服务倒是标准化;你图便宜去小作坊,可能一修一身冷汗,万一车出事维权无门。门店多,服务贵,门店少,服务烂,就是两头难。

再往深处想,新能源车三电系统怎么演化,未来是不是还有更多坑?现在看着热火朝天,其实问题多着呢!比如说电池衰减,几年以后容量掉一大截,二手残值暴跌,后续换电池成本堪比换新车。厂商保修政策现在看起来慷慨,其实背后精打细算。有些小厂还推出“终身质保”,看起来巴适,实际上暗藏“鬼门关”——一旦品牌塌了,说倒就倒,十年后谁来给你修?技术路线一变,比如固态电池真做成了,整套维修体系你还得再学一遍。没人敢保证今天学会修A,下周不会冒出来一个全新B方案让你全军覆没。

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行业搞活,别让用户背锅、维修两难?我倒觉得有两条路值得琢磨。一是厂家和第三方能不能搞点开放模式,培训一批靠谱独立第三方维修网络。让服务市场多点竞争,让用户能选“贵的权威”,也能选“性价比高的”。这样既能防止垄断,也能提高大家整体水准。当然,前提是安全底线得守住,不是谁都能乱修。二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自己也得反思,三电系统越做越复杂,日常维修保养反而对普通用户越来越“不友好”。这个路数能不能学学智能手机,把软件远程、硬件模块化,坏了能快速换,不用动辄拆大件提心吊胆?大厂说到底手里捏的资源多,完全有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服务效率提升。

一大波创业者忙着冲进新能源车售后这块肥肉,有人说这块肉油水多,有人说韭菜连根拔。我想说,风口之下还是好好练内功、带着用户体验做服务,别光算账,别光看增长。最终用户满意,产业才能持续。一旦维修服务体系崩了,用户信心也会跟着崩溃,下一波行业淘汰赛很快就到。

你再想深一层,这么大个市场,政策会不会介入监管?毫无疑问,路子肯定越来越严。新能源产业说到底是国家战略,安全问题、数据合规、环保标准、诚信经营都会加码。监管严一点不是坏事,只要规范创新两不误,市场才有长远生机。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新能源车售后兴起,技术门槛高,大小品牌服务差距明显-有驾

最后留几个开放性问题——新能源车售后赛道,五年后会变成几个大鳄的游戏,还是会烧出新模式、百花齐放?普通车主能不能像买手机修手机一样方便、透明,还是得被押在原厂体系里?技术进步到底会加剧这一行的“逆生态化”,还是最终实现产业普惠?每个厂商、维修工、政策制定者、用户,都是这个大剧场里不能缺少的一环。倒也别被眼前增长数字冲昏头脑,脑子永远得保持清醒和多点疑问,别让繁荣最终变成空中楼阁。

新能源车售后,路远水长。但决定这一切结果的,始终不只是技术和资本,更是市场里的每一个人。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