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开幕,智驾更名潮

智驾更名潮:上海车展背后的技术反思与未来博弈

车展全景扫描:规模与亮点交织

4月23日,黄浦江畔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焦点。以"拥抱汽车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吸引了26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家车企参展,36万平方米展区里流动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值得关注的是,在智能驾驶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超过30家整车企业主动调整了技术宣传策略,这场集体"改名运动"折射出行业深层次变革。

2025上海车展开幕,智驾更名潮-有驾

智驾变奏曲:从狂飙到慢炖的技术觉醒

曾几何时,"完全自动驾驶""L4级智驾"等宣传语充斥车展展台。但本届展会呈现明显转向:小鹏汽车将"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改称为"XNGP智能辅助导航",蔚来ES6的车机系统删除了"NOP"标识,取而代之的是"NOP+增强领航"。这种集体性"去激进化"背后,是行业对技术认知的理性回归。

数据印证着这种转变:据J.D. Power调研显示,2023年消费者对L2+/L3级辅助驾驶的信任度较峰值下降19%,而"智驾事故"搜索量激增300%。正如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研究员张明所言:"当技术宣传跑赢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认知时,行业需要按下暂停键重新校准。"

安全与信任的博弈:从营销噱头到技术本真

3月29日的小米SU7爆燃事故,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花。事故调查虽未最终定论,但已引发连锁反应:工信部拟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细化,新增"影子模式"数据存档强制要求;中汽研则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智驾系统安全专项评测。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车企开始采用更克制的表述方式。极氪将"ZAD智能驾驶"调整为"ZAD驾驶员辅助",理想汽车在车机界面增加"系统仍需人类监督"的动态提示。这种转变恰似烹饪哲学的转变——从追求"爆炒"的营销效果,转向"慢炖"的技术沉淀。

行业暗流涌动:更名背后的技术竞赛

表面上的"去智驾化",实则是更深层的技术角逐。上汽智己的"IM AD"系统升级为"IM Max 2.0",虽未改变功能本质,却强化了硬件冗余设计;华为ADS 2.0改称"乾崑智驾",突出其激光雷达+芯片的融合方案。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策略,折射出企业既要规避政策风险,又要维持技术领先的双重考量。

市场数据揭示着行业真相:尽管宣传口径调整,但2024年1-3月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仍达42.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正如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所言:"我们不是放弃自动驾驶,而是在重建用户信任的脚手架。"

未来图景:在规范中寻找创新平衡点

这场智驾更名潮,恰似春寒料峭中的技术觉醒。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命名规范》要求,6月1日起所有宣传物料必须标注系统能力边界。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开放"无驾驶员道路测试",释放着政策松绑的积极信号。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或许正如蔚来CEO李斌在车展论坛上的比喻:"智能驾驶就像攀登珠峰,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北坡南坡改名字,而是确保每个登山者都配备氧气瓶。"当行业褪去浮躁外衣,真正的创新反而能在规范中加速生长。这场始于命名的变革,终将推动智能驾驶从营销概念走向真正的出行革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