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汽车圈炸锅了,又一家合资车企彻底凉凉。
就是那个曾经喊着"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的广汽菲克,现在连公司大门都被法院贴了封条。这事儿说来可笑,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合伙做生意,最后居然因为谁该多出几块钱装修费吵到散伙,活活把年销20万辆的车企折腾到破产。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说说,这场闹剧里到底藏着多少买车人不知道的猫腻。
先说说最魔幻的现实——这家车企倒闭时仓库里还堆着17万桶机油。什么概念?按每辆车保养用5桶算,够3万多台车用。可他们去年就停产了,最后半年还在疯狂采购机油,采购部的人上个月刚换了奔驰。这就好比饭馆都要关门了,厨师长还在拼命买酱油,你说邪不�不邪门?有车主三月份订的变速箱,等到法院清算都没换上,现在维权群里都在传车间照片,那些生锈的设备上还挂着接雨水的机油桶。
说到车主,最惨的是去年刚买车的。现在去4S店保养,连个专用螺丝都配不齐。二手市场更离谱,当年二十多万买的自由光,现在车贩子开口就砍到7万。闲鱼上带Jeep标的周边,钥匙扣5块钱包邮,保温杯15块还送贴纸。想起2017年那会儿,多少人加价3万就为那个七孔格栅的情怀,现在想想真像吃了苍蝇。这就提醒咱们,买车千万别被"限量版""纪念款"忽悠,等车企一倒,再稀有的配置都比不上比亚迪的现车靠谱。
其实这场悲剧早有预兆。2018年央视315曝光他们家发动机烧机油,厂家就随便给老车主换个小零件应付。更绝的是停产前半年戏精附体:车间早就停工了,高管们每月照样领高薪,工人却收到"调休通知"。有供应商在总部堵门要债,拍到大领导从地库开保时捷溜走。直到上个月突然通知全员解散,赔偿金还要打五折。十年工龄的老员工拿不到十万块,有工人苦笑说接雨水的机油桶都比遣散费值钱。
要说根本原因,就是中外股东把会议室当擂台。意大利人死攥着75%股份不撒手,广汽这边也寸步不让,两边为谁该付洗手间维修费能开八次会。三年没推新车,研发部天天看双方扯皮。现在德系日系合资厂都在搞电动车,他们还在为报销单签字权打架。有内部员工爆料,连办公室复印机都被债主搬走抵账,试驾车的轮胎都被供应商卸了。这种企业能撑到现在简直是奇迹。
最坑的是经销商体系。去年还有4S店忽悠车主买1680元的"深度清洗套餐",结果车主保养完发现店铺招牌都换成比亚迪了。现在全国还剩的Jeep门店,保养用的可能都是破产前囤的机油。有懂行的说那些库存机油保质期就三年,等车主们用完,估计连售后网点都找不着了。所以奉劝各位,看见小众品牌搞促销千万别冲动,你图他优惠八千,他可能已经在准备跑路。
这事儿给所有买车人敲响警钟。合资模式最大的坑就是"两不管"——外方不给核心技术,中方不投入渠道建设。最后成本全转嫁给消费者,卖车时吹进口品质,维修时说国产配件不匹配。现在回头看,当年加价提车的都是冤大头。有车主在群里晒账单,换个传感器等三个月,价格比宝马还贵。更讽刺的是,工厂设备生锈的照片里,墙上"品质至上"的标语还清晰可见。
对打工人更是血泪教训。赔偿协议里埋着各种坑,有人发现工龄计算居然扣除了"调休期"。车间屋顶漏雨两年没人管,但股东为装修费扯皮的会议记录能装三麻袋。有供应商被欠几百万,最后只拉走几台旧电脑。现在抖音上还能刷到员工拍的视频:空荡荡的车间里,流水线上积的灰比机油桶里的油还厚。
这场闹剧最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直到破产前还在疯狂采购?知情人说这是"惯例",批下来的预算不花完明年就缩减。所以采购部闭着眼睛下单,仓库堆成山也不管。就像快倒闭的饭店还进一车龙虾,反正又不是花自己钱。这种畸形管理下,最后买单的不是车主就是基层员工。
现在长沙工厂已经挂牌拍卖,但那些生锈的生产线白送都没人要。业内人说这摊子烂到连地皮都贬值——周边居民投诉工厂漏油污染地下水好几年。想想真可悲,当年引进Jeep时吹嘘要打造"亚洲生产基地",现在业主群里都在讨论能不能捡漏买几桶机油回家刷摩托车。
其实这种合资困局早有苗头。看看现在活得好的外资品牌,要么像大众这样真金白银砸电动化,要么像特斯拉完全独资。最怕就是广汽菲克这种,挂着合资名头互相使绊子。三年没新车上市,车间工人比研发部还清闲。有车主说得精辟:"两个学霸结婚生了个智障儿子"。
说到底,买车终究是买服务。小众品牌看着个性,等售后找不到人时就傻眼了。现在新能源时代更明显,那些月销不过万的品牌,指不定哪天就步广汽菲克后尘。所以普通老百姓买车记住三点:一看销量榜单,二查维保网络,三问配件库存。别等爱车变成"绝版珍藏"才后悔,毕竟咱们买的是交通工具,不是限量版邮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