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

谁能想到,曾经给国产车“喂饭吃”的发动机教父三菱,会在2025年7月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这家曾经养活三分之一自主品牌的企业,最终被自己启蒙的“徒弟”们逼退舞台。 不仅是三菱,讴歌、菲亚特克莱斯勒、雷诺等合资品牌也接连折戟,背后揭示的并非政策卡脖子,是一场关于产品、策略与市场适配的残酷试炼。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一、三菱如何成为国产车的“心脏”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尚在蹒跚学步,自主品牌连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能力都极为匮乏。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的成立成为一场及时雨,其生产的4G6系列发动机以皮实耐用、价格适中的特点,迅速成为国产车的“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超过700万辆国产车搭载了三菱发动机,高峰期时,自主品牌2.0L排量车型中近九成依赖三菱提供“心脏”。 奇瑞、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如今叱咤风云的车企,当年都靠拆解三菱4G63发动机进行逆向研发,才迈出了技术积累的第一步。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三菱的发动机不仅解决了国产车的“无芯之痛”,还间接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了第一批工程师。 这些技术人员在合资工厂中学习制造流程和质量控制,为日后自主创新埋下种子。

然而,这种“技术换市场”的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三菱始终牢牢掌控核心研发专利,而中方企业长期被困在产业链下游,沦为装配工。

二、徒弟的蜕变

转折点发生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之初。 当三菱还在固守燃油车技术时,国产车企已抓住电动化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2008年,比亚迪推出首款插电混动车型F3DM,比三菱的新能源布局早了近十年。 到了2023年,广汽埃安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广汽三菱2018年全年的巅峰销量。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国产车的崛起并非偶然。 在智能化配置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吉利的智能座舱等技术已形成差异化优势;在用户体验上,国产车普遍标配大屏幕、智能语音系统,对比某些合资品牌连CarPlay都要加钱选装的做法,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关键的是,国产车企深刻理解本地需求:理想汽车瞄准家庭用户的大空间需求,蔚来通过服务生态构建高端标签,三菱末代电动车阿图柯却只是广汽埃安的换标产品,缺乏原创性。

三、师父为何败走?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三菱的溃败,首先体现在产品与市场的严重脱节。 Jeep指南者、自由光等车型直接引入全球版本,未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进行空间或智能优化;讴歌TLX-L虽加长轴距,动力系统和内饰设计仍停留在十年前水平。 这种“全球车型通用”的傲慢,与国产车精准对标用户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层面的失误更为致命。 三菱在电动化转型中犹豫不决,直到2022年才推出首款纯电车型阿图柯,此时比亚迪已实现年销186万辆新能源车的规模。

讽刺的是,三菱在华最后六年未推出任何全新燃油车型,产品迭代完全停滞。 与之相对,国产车通过快速迭代抢占市场。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四、中国市场淘汰赛

三菱的退场并非孤例。 讴歌2020年在华销量仅1.1万辆,同比暴跌24%;菲亚特克莱斯勒同年销量勉强突破4万,下滑45%;雷诺则直接腰斩至2万辆。 这些品牌在北美或欧洲市场凭借情怀和文化认同仍能生存,在中国,缺乏品牌沉淀和产品诚意的玩家注定出局。

市场环境的剧变加速了洗牌。 中国消费者早已脱离“迷信洋品牌”的阶段,转而对比参数、研究测评、关注智能化配置。 当国产车在续航、智能驾驶层面领先两代时,日系车仍被困在“车载屏幕卡顿、智能系统落后”的质疑中。 甚至丰田章男公开质疑电动车的环保性,而同期宁德时代已开始在匈牙利建设欧洲最大电池厂。

三菱退出中国,一场“师父”被“徒弟”逆袭的产业大戏-有驾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这场淘汰赛的残酷性在于,它不排斥任何参与者,却绝不宽容懈怠者。 现代旗下的捷尼赛思、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等二线豪华品牌,也因产品更新缓慢和本土化不足逐渐边缘化。 而国产车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比突破50%,更开始反向出口欧洲和东南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