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上还残留着雨水,鞋印混杂泥点,一辆停在小区里的比亚迪元Pro侧门微微斜开。物业在楼下拉起警戒线,两个人站在一旁争着用手机拍照,议论声里夹杂着“电池进水”、“要召回了吧”这种带点事不关己的唏嘘。你如果是这位车主,可能更关心的是今天还怎么去上班——而不是国家市场监督总局那份刚刚公布的召回公告、那11万辆车的“销冠”命运。
说起“召回”,很多人会本能觉得这是车企在为自己“擦屁股”,但这次比亚迪的动作其实带着不小的证据感。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公告,比亚迪主动备案召回计划,涉及“唐”系列和“元Pro”两款,合计115783辆。召回原因也分两批:2015款“唐”因为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驱动电机控制器失效严重时可能电路板烧蚀,留下安全隐患;“元Pro”则因为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长期涉水容易电池进水,高风险出现在那些偶尔糟遇暴雨、积水路段的车主身上。
这场召回的发起,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之后,比亚迪才被动跟进。这个细节在报道里往往被压住,但在讲证据逻辑的人眼里,这其实说明车企并不是质量问题的“主动发现者”。车企里面质控部的人,大概率和消费者一样,是在监管部门敲门后才猛然意识到:“咦,这个密封垫还真是有点玄乎。”
如果你把这次召回放大来看,比亚迪的“销冠”光环下其实已经埋藏了一串不那么好看的记录。前几个月它刚召回过“海豚”“元PLUS”“方程豹5”,问题从电动助力转向管柱控制器到电机控制器螺栓,条条都是行车安全的核心环节,没有哪一个能简单归类为“无伤大雅”。这些缺陷往往不是一下就闪现,而是在设计或制造环节悄悄埋下后,随着时间或特殊条件被催化暴露。等问题浮出水面,用户开始在贴吧论坛里发难,有些人的“维权”字数可能直逼汽车说明书中文版。
从专业角度讲,召回不等于“车企不靠谱”,但频繁召回往往是“速生速死模式”的副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一边是“新势力”和传统巨头疯狂扩张,另一边质控系统的升级与产能爬坡追不上速度。设计阶段的小疏忽——比如密封垫未正确安装——在管理流程压缩、供应链混乱的时期就变成了大隐患。你以为是工艺细节,最后可能是消防队也需要点名发个朋友圈那种安全事故。
此次召回的蝴蝶效应其实很难与“销量冠军”本人割席。质量管控,按说应该是最能“卡脖子”阻拦事故的堡垒,但从比亚迪连番召回这一组证据来看,至少在部分环节,堡垒早已塌了一块。监管部门介入,说明企业自身检测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全闭环。有人说国内车市只剩“拼命造、拼命卖”,这话不无道理,毕竟只追速度,售后和安全保障就像赛道旁的工作人员——常被风吹散,没人记得姓甚名谁。
黑色幽默一点讲,比亚迪的质控团队最近估计比甲方爸爸还要敏感。召回公告一出来,质检员朋友圈敢发的只有转发监管新闻里的链接,不敢评价;售后部门恨不得把“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发到车主家门口;市场部继续“销量冠军”的大旗,嘴上却藏着一排“安全为先”的小剧本。这种现实里,我们习惯当旁观者,但也是被兜底的实际用户——毕竟谁都不想成为下一条事故热搜的主角。
更讽刺的是整个行业的“内卷大赛”。车企们一边高举“智能、续航、配置”口号,另一边再“卷”技术和价格,安全提示常被塞到保修卡背面的小字里。用户或许更在意新车交付能不能抢在双十一之前,却很难每一位都关心试驾当天车辆密封垫有没有装歪。行业里的竞速游戏,让质量与安全变成“有空了再聊”的话题,谁都不想掉队,但掉队的代价其实可以很重。
不得不说,监管之手慢慢变重,这是好事。比亚迪此次召回很可能只是更多新能车召回潮的前奏。将来新技术下安全标准必然提升,车企如果还把“产品缺陷”当可事后弥补的“创新成本”,遇到的监管和市场冲击会比今天更剧烈。安全,终究是用真金白银和不可替代的信任换来的。
当然,作为职业病患者,我也习惯多问一句:“缺陷露头后召回,这叫补救还是掩盖?”毕竟好产品不是靠召回次数证明自己。比亚迪这次大规模召回,既可以看作技术进步里的阵痛,也可以看作高产能竞争下的必然副作用。谁都知道“棺材板压不住真相”,但到底是谁,在什么环节掩盖了风险、又是谁把消费者推入了概率游戏的赌桌?
说到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量”早已超过了世界平均线,“质”的分水岭正横亘在每一个车企脚下。比亚迪作为“销冠”,必须书写的不只是销量报表,还有对安全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安全不分大小,未来监管收紧、用户选择趋理性,市场赢家只会是那批能把每一个螺丝都拧紧的人。
造车之路,道阻且长,召回只是起点。你觉得,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抢跑和慢火稳质之间,车企真正应该牺牲什么?这面“安全之镜”,你愿意照一照自己的爱车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