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10月份比亚迪销量441706台,简直是一串刺激神经的数字。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数字,我还以为它是战神级别的,毕竟之前几个月,比亚迪的市场份额还挺稳的嘛。很快我就发现,吉利也没闲着,单说前十个月,吉利销量就差不多在300多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都得27万左右。这个节奏,没啥悬念,至少说明吉利在锐意进取。
我猜,很多人短时间内把比亚迪的领先当成理所当然了。毕竟,去年到今年,新能源的风口,它一度成为唯一的赢家,销量像刷了火箭一样直线上升。可实际上,这份遥遥领先的背后,依然藏着不少坑。今年市场整体的需求还是在增长,那些能达成规模的厂家,潜在的销量都在增加。你说,比亚迪如此优势,是不是也在托大点?
说到这,我又想到去年我和朋友聊车,他说:比亚迪牛逼,续航、技术都行。可实际上,除了销量快,他的用户心理变化也很快:大家都在追求更高端、更智能,品牌溢价也在拉大。对比之下,像吉利和北京现代的新车势力可是刚刚开始发力。北京现代的羿欧EO那款纯电SUV,售价11.98万到14.98万,配备了全球品质+中国技术。你看它的尺寸:长4615、宽1875,高1675/1698,轴距2750……怎么形容呢?就是紧凑,却很实用。你带着家人,再带几只宠物遛弯,空间都够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感觉这车亮点还不少。比如它的续航,最高能跑722公里——折合成我这极端心算,百公里大概9块多块钱油的钱(误差±2块,体感估算)。它的快充能力也不错,30%-80%只要27分钟。一个小时能从0充到80%,还真挺方便,有时候我在高速上堵了一两个小时,就能回想,别的车都还在磨磨蹭蹭。
别以为它就完美无瑕。安全方面,77.5%的高强钢加持,配上9个安全气囊,守得比较牢。L2+智能驾驶辅助,20项功能,落在点上,能帮你那些开车手忙脚乱的时候提前减轻点压力。前麦弗逊悬架、后五连杆,调校得还是挺适中的,特别是我朋友圈有人说:这车开着挺稳的,跟合资车差不多。这句话其实挺有参考价值。
话说回来,国产车如今的差距,还在品牌溢价和智能体验上。像我、我朋友,大家都觉得便宜好用还能争取更智能一点,像EO羿欧它的赛博之眼显示系统,支持OTA升级,语音助手也挺智能,带点未来感。人们都在期待,未来十年里,智能化能带来多大变化。
对比之下,老牌合资车在这方面反应慢一些。你们会不会觉得,现在买车,已不单单是车技或油耗,更多变成了能不能提前预警能不能解决部分繁琐流程。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店老板说:现在客户要的不只是车,还要智能控制、远程管理和网络服务。这句话让我觉得,可能未来的竞争,除了技术,更在于体系和用户体验。
就算这样,销量的数字还是能让人浮想联翩。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市场的需求其实在变。可销量背后,是产业链、研发、供应链的一环一环在支撑。比亚迪的火爆,固然是技术和营销的成果,但供应链的稳定性,才是后面蹲着的金库。
我也曾疑惑,为什么某些车型早早就卡住了,比如那款曾火过一阵的纯电SUV,价格相似,配置也差不多,为什么一年后销量差异那么大?(这段先按下不表)除了品牌、口碑和营销之外,供应链的成熟度和深度,决定了它能不能持续供应、不断调优,最终形成规模优势。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去年我在某车展看见一个厂家展台,那个销售跟我吹:我们的纯电车,从开发到生产,成本控制在15%以内。成本线被压得很紧,但质量不能差太多。所以,我心里暗想:这大多只能靠供应链的深水炸弹——很多部件其实都是通用的,但如何把它们拼凑出符合用户期待的体验,才是门学问。
也有可能我想得太复杂了。一辆车的吸引力,还是得靠具体细节。前段时间我朋友买了个新车,开了几天就觉得座椅舒服,变速平顺,这可能比科技黑科技更打动人。
话说回来,未来市场会怎么走?还真不好说。但我觉得,不管比亚迪再牛逼,吉利和现代不也在向上爬吗?只要他们能精细地打磨产品,比如更高质感的内饰、更稳定的操控、更实用的续航……会不会出现一个平衡点?(这段暂时还没想明白)或者说,谁能真正抓住用户那些微妙的心理差别,谁就能稳稳占领一席。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十年,纯电豪车会变成家庭标配吗?还是说,传统燃油车的情怀会一直存在?我还挺喜欢那个多年老仆的修车工人,他说:你说的倒不如说是每个人都能随心换车,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大家说,说得有道理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