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绵身边好几个朋友去年跟风买了插混车,今年碰面没一个不吐槽的,有个哥们甚至说“早知道加两万直接上纯电,省得现在骑虎难下”。一开始啊绵还纳闷,插混“可油可电”不是号称新能源入门最优解吗?怎么才一年时间,风向就变了?深入聊下来才发现,后悔不是没道理,核心问题就三个,每一个都戳中了车主的痛点,反观纯电车主,反倒过得越来越滋润。
第一个原因,是技术迭代的“剪刀差”越拉越大,插混成了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过渡品”。啊绵不是说插混技术不行,而是它的技术路线从一开始就带着“妥协感”,既要照顾燃油车用户的习惯,又要蹭新能源的政策红利,结果就是两边都没跟上节奏。
现在纯电车型的技术更新快得吓人,800V高压平台早就不是高端车的专属,15万级的纯电就能享受到“充电1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体验,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一涨再涨,主流纯电续航随便就能破600公里,冬季衰减也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反观插混,核心技术还是那套“小电池+燃油发动机”,电池容量大多停留在30-40kWh,纯电续航标称100公里,实际冬天开空调只能跑50多公里,充电功率也跟不上,用公共充电桩从0充到满得花一个多小时,比很多纯电车型还慢。
更关键的是智能化差距,纯电车型因为架构更简单,能腾出更多空间装传感器、算力芯片,现在L2级辅助驾驶、全域OTA升级都是标配,甚至有的车型能实现城区自动跟车、自动泊车。可插混车型要兼顾油电两套系统,电子架构普遍老旧,很多中低端插混连基础的自适应巡航都做得磕磕绊绊,更别说复杂的智驾功能。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纯电车型的智能化投诉率比插混低37%,这背后就是技术投入的差距。啊绵有个朋友买的插混车,提车一年就遇到三次系统卡顿,想升级车机系统,4S店说“硬件不支持”,反观他同事的纯电车型,半年内已经完成了两次OTA升级,新增了好几个实用功能,这差距真的肉眼可见。
第二个原因,是消费心理的“预期崩塌”,插混的“两头占”变成了“两头嫌”。买插混的人一开始都抱着美好的幻想:日常通勤用电省钱,长途用油无焦虑。可实际用车后才发现,消费场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啊绵做了个小调查,身边的插混车主里,80%的人一年跑长途不超过3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市区通勤,这就意味着插混的燃油发动机基本是“闲置状态”。有个朋友的插混车,油箱里的油放了半年没动,最后变质了只能倒掉,白白损失几百块。
更尴尬的是,一旦习惯了纯电的低成本、平顺驾驶,再开燃油模式就很难适应,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顿挫感,让很多车主直呼“受不了”,最后干脆把插混当纯电开,可小电池又导致充电频率极高,三天两头要找充电桩,比纯电车主还焦虑。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冗余成本”的隐性消耗。插混比同级别纯电重几百公斤,多了发动机、变速箱、油箱等一堆部件,不仅能耗更高,还增加了故障风险。据网传,插混车型的故障率比纯电高40%,尤其是油电切换的控制模块,很容易出问题。
啊绵的另一个朋友,他的插混车开了一年半,发动机故障灯亮了三次,每次去4S店检测都要花几百块,最后换了个控制模块花了1万多,他说“这钱省的油费还不够修的”。而且这些冗余部件还会影响保值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3年车龄的插混车型保值率平均只有55%,而同期纯电车型能达到68%,有的热门纯电车型甚至能超过70%,这就意味着买插混不仅用车成本高,卖车时还要多亏一笔。
第三个原因,是社会配套的“结构性倾斜”,插混逐渐被边缘化。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现在的公共资源正在悄悄向纯电倾斜。
啊绵发现,很多城市的公共充电桩已经开始区分“纯电专用”和“混动通用”,在高峰期,纯电车主能优先充电,插混车主只能排队等通用桩,有时候等一两个小时都轮不上。更关键的是充电费用,很多充电桩运营商对插混车型收取更高的服务费,同样充10度电,插混车主可能要多花2-3块钱,长期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政策层面的倾斜更明显,我国的新能源政策核心是推动纯电转型,插混作为过渡车型,政策红利正在逐渐退坡。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收紧了插混的绿牌政策,部分区域插混车型不能享受不限行待遇,而纯电车型的政策优惠还在持续,不仅免购置税,还有停车优惠、路权优先等福利。
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已经超过800万台,超充桩占比达到40%,高速服务区基本实现了超充全覆盖,纯电车主跑长途已经不用再担心“找不到桩、充不上电”。可插混车主因为电池小,根本享受不到超充的便利,反而因为充电效率低,在服务区要花更长时间排队,最后发现跑长途还不如纯电方便。
啊绵不是说插混车一无是处,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家充桩,又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插混确实还有存在的价值。但对于大多数城市通勤为主的用户来说,插混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反而缺点越来越突出。随着纯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插混的“过渡属性”会越来越明显,未来的市场空间可能会进一步萎缩。
反观纯电车主,现在是越来越滋润了。用车成本低,家充谷电每度电才3毛钱左右,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钱;保养简单,不用换机油、变速箱油,一年就换个空调滤芯,省时间又省钱;智能化高,OTA升级能不断带来新功能,驾驶体验越来越好。此外,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纯电车型的质量越来越可靠,续航焦虑已经成为过去式。
说到底,插混的后悔潮,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消费者买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不要盲目跟风,如果日常通勤为主、有充电条件,纯电绝对是更优选择;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