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

好家伙,北汽这回是真急了,就差在微博上拿个大喇叭喊:“那个坡上翻车的212不是我家的熊孩子,都看清楚了啊!”

这公关速度,说真的,比它家有些车提速都快。

一篇声明发得那叫一个义正辞严,恨不得把“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和“山东魏桥”这两个名字刻在每个吃瓜群众的脑门上,通篇就一个核心思想:别啥锅都往我身上甩,谢谢。

也难怪人家急得跳脚。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麻爪。

你想象一下,一辆顶着“212”这三个传奇数字的越野车,在一个万众瞩目的城市越野体验场,当着无数手机摄像头的面,冲坡冲到一半,Duang一下就给表演了个底朝天,A柱被压得跟纸糊似的。

视频一上网,那评论区可就炸了,什么“硬核翻车”、“致敬经典(指翻车姿势)”,各种段子满天飞。

这流量是有了,可全是黑红的。

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有驾

这时候,大部分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啥?

“嚯,北汽这212质量不行啊!”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

在咱们绝大多数人的记忆里,212和北汽,那就是一对绑定了几十年的CP,拆都拆不开。

这事儿就得从咱们父辈甚至爷爷辈说起了。

那时候的BJ212,那叫一个根正苗红,从战场上摸爬滚打下来,浑身都是功勋。

它是英雄的座驾,是领导的专车,更是那个年代无数热血青年心中“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有驾

方头方脑的造型,一身洗不掉的军绿色,跑起来惊天动地,这构成了我们对“国产越野”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而它的娘家,正是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当时,它和北汽集团的关系,铁着呢。

可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兄弟。

日子过着过着,两家就散了。

2015年,北汽把手里的股份一卖,潇洒转身,从此北京汽车制造厂就成了“前任”。

后来几经辗转,这家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厂,最终被山东魏桥集团收入麾下,也算是找到了新东家。

这就尴尬了。

你一手养大的孩子,虽然早就过继给别人家了,但在外头惹了事,街坊邻居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你这个“亲爹”。

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有驾

北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窘境。

自家旗下的北京越野系列,像BJ40,好不容易在坦克300的铁蹄之下杀出一条血路,在“硬派越野”这个圈子里站稳了脚跟,品牌形象正往上走呢。

结果天上掉下来一口大锅,一个同名不同宗的“远房亲戚”在外面演砸了,观众却把臭鸡蛋全扔到了自家门口。

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

所以,北汽的澄清,与其说是危机公关,不如说是一次含泪的切割。

它必须大声告诉市场:那个“212”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212”了,它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总部落户青岛,背后是山东老板,跟我北汽没半点瓜葛。

而对于新生的“212”品牌来说,这一跤摔得也着实不轻。

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有驾

它想借着经典IP的光环,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首款车定价十几万)杀入市场,这算盘打得挺响。

月销千余台的成绩,说实话,不算亮眼,但也算开了个头。

可这次翻车事件,几乎是把“质量存疑”的标签直接焊在了自己脑门上。

想靠老祖宗的名字吃饭,也得看你有没有那副好牙口。

不然,情怀这碗饭,不但烫嘴,还可能硌牙。

你看,一个简单的翻车事故,背后牵扯出的,却是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企业变迁史和品牌恩怨录。

这或许也给所有试图“复活”经典IP的玩家们提了个醒:消费情怀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对得起这份情怀。

212翻车引群嘲,北汽急忙撇清关系,原来早就不是一家人-有驾

毕竟,现在这届网友,可都是拿着放大镜看世界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让你翻得比车还彻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