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大众的新车发布会上,音响里突然传出一段熟悉的旋律。台下观众面面相觑:「这不是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主题曲吗?」有人低头刷手机查歌名,果然没错——这首改编后的背景音乐就叫《压力之下》。车企办发布会放环保纪录片配乐?这事儿听着新鲜。但仔细想想,当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巨头开始用这种方式与消费者对话,背后藏着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料。
一、市场压力:油车最后的倔强
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在帕萨特Pro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现在车市内卷远没有结束。」这话听着像是自嘲,实则道出了传统车企的集体焦虑。就拿今年上市的途观L Pro来说,这车直接把购置税免了,还承诺三年后八折回购。这哪是卖车?分明是拿着存折在吆喝:「您就当存钱,三年白开还倒贴利息!」说白了,面对新能源车的凶猛攻势,燃油车不得不把压箱底的招数都使出来。
但大众显然不想躺平认输。去年途观L Pro发布会上,他们居然请来了无人机巨头大疆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你见过燃油车上装激光雷达的吗?这台车不仅有,还能在高速上自动变道超车。有媒体老师试驾时开玩笑:「这车怕不是背着汽油发动机的电动车?」确实,当燃油车开始玩科技狠活,背后是传统车企被市场逼出来的创新力。
二、环保压力:尾气门后的十年救赎
时间倒回2015年,柴静《穹顶之下》播出时,大众正深陷「尾气门」丑闻。纪录片里那句「蓝天白云不是奢侈品」的控诉,像一记重锤砸在大众心头。十年过去,现在大众4S店的维修车间里,师傅们手里捏着国六B排放检测仪,检测流程比考驾照还严。有位销售经理跟我吐槽:「现在卖车得先考环保知识,客户问排放标准答不上来,这月奖金就泡汤了。」
更绝的是大众的「油车减排」黑科技。去年上市的宝来改款车型,工程师在排气管里塞了个「咖啡滤纸」——专业名词叫颗粒捕捉器。这东西能把尾气里的PM2.5过滤掉95%,有车主实测,怠速时的尾气管口居然能贴着脸呼吸。虽然听着夸张,但确实能看出大众在环保这事上较着劲。
三、转型压力:大象转身的笨功夫
要说大众转型最拼命的,得数他们的「Pro三部曲」战略。去年改款的朗逸Pro,中控屏直接怼到12英寸,还把手机无线充电做成了麻将牌大小塞在挡把旁边。设计师说这是「既要德国工艺又要中国智慧」,其实就是被新势力车企逼的——人家车里能唱KTV,咱大众总不能只会听收音机吧?
最有趣的是他们的元宇宙发布会。去年揽巡上市时,大众搞了个游戏化线上发布会。参与者能开着虚拟揽巡在数字世界里闯关,完成任务解锁真车优惠券。有00后玩家边玩边直播:「这比原神抽卡实在,至少保底能拿5000块购车券。」这种土洋结合的玩法,倒真把年轻人和老车主都圈进来了。
四、藏在BGM里的真心话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新车发布会放《压力之下》?有位大众工程师说得实在:「这歌既是放给消费者听,也是放给我们自己人听的。」现在造车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既要守住燃油车的阵地,又要追赶新能源的浪潮。就像他们最新研发的1.5T EVO发动机,热效率做到38%,油耗比混动车还低——这种既要又要的极致追求,不正是压力催生的进化吗?
发布会尾声,当《压力之下》的旋律再次响起时,大屏幕闪过这样一句话:「压力不是负担,是让车轮继续向前的压强。」这话听着像鸡汤,但看着展厅里既有挂着绿牌的新能源车,也有装着颗粒捕捉器的燃油车,忽然明白传统车企的转型就像老司机换赛道——油门得踩,刹车也得备着,最重要的是握紧方向盘的手不能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