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销量领跑,小米召回影响,问界保持第三

按惯例,不妨把现场还原下:办公室下午三点,桌上是散乱的销售数据报表,屏幕弹窗刚冒出一条醒目的“9月第三周新势力销量排行榜”推送。如果你是市场部的,这会总想冲咖啡,如果你是售后,那搞不好正在和投诉电话硬碰硬。没人在意窗外秋天的叶子,车圈的气氛比季节转换还快,销量变化都像多米诺骨牌——从零跑那边顶一顶,能冒出来个前十大洗牌。

我理解读排行榜和侦查命案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区别在于尸体和数字哪个更具温度。但是证据链和推理过程都少不了:第一名还是零跑汽车,销量1.29万辆,再次甩出一记“销量王炸”。前两周的势头已经不慢,这周还持续抬头,如果数据没有出库误差,零跑本月冲破6万辆应该不难。号称“半价理想”的它,终于要干到理想一直未能达成的顶峰,本质上靠的是低价策略和产品迭代,如果说理想一直靠情怀和细腻体验稳盘,那么零跑就是“没什么情怀、全靠便宜和党性”。高端D19车型曝光,零跑想要低端高端通吃,这个野心,某种程度上是行业范本。

第二名小米汽车,周销量1.08万辆,也挺喜庆——如果放在一年前,谁信一个“手机公司”的造车成绩单能冲进前二?然而小米SU7订单量超20万,实际周销才过万辆,用刑侦术语讲,这是典型的“数据证据与案发现场不符”。产能受限听着合理,但真正影响销量的,除了“生产排队等不及”,还有“小米汽车本月刚召回11万辆”这一地雷。召回本身不稀奇,难受在媒体声称小米召回是被动,而非主动召回,让企业公关速度仿佛跟不上产品出货。对品牌和消费者信心,算得上是两根刺,不是那种扎一下发痒的刺,是那种开会要反复拍桌子讨论的刺。

第三名问界,销量1.02万辆,继续成为鸿蒙智行的“销量担当”。起码数据上看,本周问界还算稳得住,超万辆保持基本盘——这种“保持不乱”的劲头,像极了现场勘查时插着腰的老法医:见惯了起起伏伏,不激动,也不急于陈述结论。

第四名小鹏汽车,0.92万辆。品牌新车型层出不穷,销量却总卡在“周销量不到万辆”的尴尬线上。更让人头疼的是,小鹏P7+用户在社交平台挥舞着投诉单,售后维修像刷锅,洗着洗着还剩点锈。终于,经过用户持续努力,召回来了。行业惯例告诉我们,召回不是灾难,是升级机会,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谁让每次召回都像掏彩票——掏完可能还是刮刮乐,谢谢参与。

理想汽车本周0.86万辆,长期在第五名徘徊。零跑、小米、小鹏、问界全部超越“理想”已成为常态。理想汽车去年还在自己精神世界里舞剑,今年已经被现实拎起来游街,要上市纯电i8,赛道在换,销量一般,寄希望于接下来的理想i6。理想如果是个现场勘查员,面对这种局势,大概会感叹:“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的案子不好破啊。”情怀和技术带来的泥潭一旦形成,很难靠产品硬推说“你买就对了”。

剩下的则是深蓝0.56万辆、方程豹0.54万辆、极狐0.40万辆、岚图0.34万辆、极氪0.32万辆。这些品牌每周都像“案发现场的走道痕迹”,存在,却不抢镜。要说行业地位,不如说是行业温度计——有波动,但并不决定气候。

把排行榜拆开看,会发现一个规律:高歌猛进的品牌都有明显的“证据链优势”——不是价格战,就是流量战,或是技术创新战,只有纯靠“情怀战”的,已经开始掉队。今年的行情,是产品一点不犯错都不行,营销一点不下猛药也等不及。

其中有不少现实讽刺:召回变成了竞争力考验,销量变成了消费者焦虑的来源。每周销量榜像实验室的试管,有些汽水冒得快,有些等着扑腾,大家都在比化学反应速度,至于成分安不安全,谁也不保证下一次不冒出点新毛病。公关成了医护,售后成了急救,投诉成了“技术自我完善的一环”,这个循环像极了法医的循环——案子不会变少,犯错的人不会变聪明。

说到底,这场“新势力保卫战”最大的赢家不是谁“销量最多”,而是谁的品牌形象能在持续召回、产能不足、口碑危机里还能站住脚。行业头部都在自我修炼,谁都怕成为下一个“投诉主角”。有趣的是,谁都不敢放弃新车,谁都在做“高端低端通吃”的噩梦,下一步谁先犯错、谁先止步,榜单会继续洗牌,好戏还远没结束。

我偏向相信销量与口碑,是一组很难稳定的变量。证据链丰富不等于永远获胜,现场有案底就要不断复盘。每家车企都想在技术、品牌、营销之间建立完美闭环,遗憾的是,没人能保证自己的闭环永不出错。

零跑销量领跑,小米召回影响,问界保持第三-有驾
零跑销量领跑,小米召回影响,问界保持第三-有驾
零跑销量领跑,小米召回影响,问界保持第三-有驾
零跑销量领跑,小米召回影响,问界保持第三-有驾

这个榜单你怎么看?如果明天自己要买车,选头部还是等小众尝鲜?你会在“销量、品牌、技术、售后”之间如何做决定?案发现场每周都在变,各位不妨也“侦查”一下自己的消费心理,下一次排行榜,谁知道不会再有“悬疑反转”?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