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5系在2025年9月销量达到9087台,环比8月的7989台增长13.7%。 这一数据看似亮眼,但对比奥迪A6L的16000台和奔驰E级的13100台,宝马在德系豪华车“三强”中仍垫底。
更严峻的是,这一销量是用“骨折式降价”换来的入门款525Li从43.99万跌至26.3万,跌幅超17万元。 然而,价格战并未扭转宝马的长期颓势:上半年累计销量59412台,同比下滑33.12%,落后于奥迪A6L的84326台和奔驰E级的65892台。
设计翻车:激进改款遭遇市场冷遇
2024年换代的新5系因设计语言激进引发广泛争议。 前脸的环形光耀格栅被调侃为“发光猪鼻子”,霍氏拐角处强行加入的数字“”标志被批像“猪肉盖章”,隐藏式排气则削弱了运动感。 这些改动让原本注重商务气场的目标用户感到不适,导致新车上市后月销量一度跌破5000台,同比下滑48%。 相比之下,奥迪A6L的稳健设计和奔驰E级的经典优雅更契合行政级轿车用户的审美。
降价反噬:品牌溢价与经销商体系双崩塌
宝马的降价策略虽短期刺激销量,但副作用显著。 品牌溢价严重受损,二手车市场出现崩盘:3年车龄的5系保值率暴跌至52%,部分车商拒收宝马车型。经销商利润被压缩至负值,卖一辆车亏损2-3万元,库存深度超过90天,远超行业健康水平的45天。 北京、福州等地多家经营十余年的宝马4S店因资金链断裂倒闭,部分转投新能源品牌。
竞品对比:奥迪、奔驰的差异化守局
面对同样市场压力,奥迪A6L凭借30万出头的落地价和“官车”标签稳守商务市场,9月销量达16000台。 奔驰E级则通过年轻化营销(如合作电竞联赛LPL)维持高端形象,终端优惠控制在10万左右,月销13100台。 而宝马5系在价格下探至30万区间后,与自家3系出现价格倒挂,陷入“低端化”认知陷阱。
产品力短板:电动化滞后与减配风波
新一代5系在配置上引发“减配”质疑,如油箱从68升缩水至60升,海外版高功率发动机参数被调低。 电动车型i5更被诟病为“油改电”续航虚标(CLTC 600km实际仅400km)、充电功率仅150kW,落后于奥迪Q6 e-tron的270kW。 智能驾驶方面,宝马仍停留在L2级,而问界、小鹏等国产车已实现城市NOA功能。
市场格局重构:国产新能源的降维打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