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别克油车接连自燃?说真的,看到这消息的时候,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天,这也太玄乎了吧!难道油车也跟新能源一样开始‘自燃自觉’玩命了?”说实话,油车自燃的新闻比新能源汽车少太多——平时刷短视频,最多偶尔看见“某某电车因电池故障又成了‘烈焰红唇’”,可这次,别克英朗和君威偏偏躺枪,还是同一个月,主角都换了一批。那么,别克这是在玩“双响炮”吗?还是这出“点火戏”背后有什么秘密,厂家态度真的像网友吐槽那样“假装死机”?
王小姐和王先生,这俩主角其实都挺倒霉的。一个车刚跑五十米,仪表盘飘出一行刺眼的警告语:“请检修安全气囊”。她有点慌,赶紧熄火、拔钥匙、打电话,结果还没反应过来呢,车就自己烧了起来。灭火器都没找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坐驾变成了“雕塑艺术品”。消防赶到时,已经只剩下骨架。有点像网上流传的“烧烤车主”,差一步就变成了真正的“车祸逃生大佬”。幸好朋友反应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都说安全气囊关键时刻能救命,这次应该感谢仪表盘的“报警灵敏”。可是这灵敏要是跟着自燃一块出现,简直像是在玩心理惊悚片。
咱们再说说王先生。这哥们车刚过质保,还不到五万公里,停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啪”的一声,烟雾腾腾。原因还不是电器线路出问题。厂家第一步就建议车主“告我啊”,这气势简直跟网络梗有得一拼——“你能奈我何?”而且厂家这种装死式冷处理,要不是节目组下场帮忙,“结局”都不用猜:肯定是“踢皮球踢到天荒地老”。
其实别克这局,不仅是车主心里堵得慌,围观群众也是“瓜吃到苦”。都说产品出问题偶尔一次可以理解,但这一月内,英朗和君威两个不同型号,接连冒火,地点还都是线路故障,这就不太像巧合了吧?你得说设计缺陷或者生产线里头有个“自燃开关”,听着极端但真不怪网友质疑。毕竟你不整改,新闻天天见,人心自然慌。再说品牌呢,从公司回应到4S店处理一条龙“打太极”,官方客服张口闭口就是“我们在跟进”“已转相关部门”,可周期都能追剧了,自己家车主还在路边“哭坟头”。你们倒好,爱答不理还挺硬气。
咱换个说法。不管是油车还是新能源,大家对汽车基本的期望无非就是安全稳妥,该保养的时候保养,该修理的时候修理,出事的时候厂家至少该有点危机应对方案。可这一波别克的操作,莫名就让人嗅到“不强求服务”的企业味儿。有些人说车龄长了,出故障正常。王小姐那辆英朗,七年十五万公里,确实不算新车,但她全程4S店保养,保养记录一条不少,也没做过什么魔改,理论上已经是“老实车主通关版”,你要说“年纪大了容易自燃”,这锅真不太好甩。
再看看王先生就更抓狂。君威行驶才四万八,刚过质保,想想现在很多车才刚跑出磨合期,普普通通停一宿,第二天变废铁,是不是有点“走背字”?厂家和4S店处理态度就像玩消失魔术。“我的地盘我做主,质保一过我不管,投诉随意反正冷淡。”只要没“上热搜”,这些问题直奔死循环。
网友都习惯了,只要涉及维权,车企多数会先“死尸躺平”,一通搪塞踢皮球。客服说欢迎投诉,结果转部门、延时、无回应。“我们已经非常关注您的反馈”,这一句能连续用到年底。而每次搞到最后,车主差不多只剩“破车一辆+保险理赔,厂家表面微笑实则拉黑”。热心网友顺路泼个冷水:“质保期刚过,天下无双。”但这个节奏真的合理吗?试问油车线路故障频发,车主着急厂家装傻,后续响应和责任就以“过了质保”一刀割断?
很多人说现在车企都玩“只保年轻”,超过质保年龄是“自力更生区”。但别克这事有点“重拳出击”的意思,这么短的时间,连续两起车型,线路烧到光,品牌也跟着“烫了手”。油车自燃本身就够吓人,毕竟不像新能源电池那种“热失控”自带科幻感,油车自燃一般要么线路短路,要么电器老化,这玩意事先很难察觉。
火灾鉴定报告也说了,真凶是电气线路,没别的。不是司机违规,不是乱装配件,纯粹是设备自身“发脾气”。问题来了:厂家有没有对相关批次做调查?有没有通知其他用户注意?有没有哪怕象征意义上的安抚或补偿政策?“暂无相关信息”,貌似只有王先生借助节目力量才争取一点赔偿谈判权,但到现在都没啥下文。舆论压力略大,厂家顶多拖一句“专员已关注”。这波操作,难免让人怀疑“品牌理念是不是只停留在广告里”。
还有个细思极恐点:这样的自燃事件是不是少数?你可别忘了,有不少没上新闻的同类故事,也许只是曝光度不够。真正靠遇到媒体介入才有机会往上翻。普通人遇上,搞不好一辈子只能“自燃算自认倒霉”。厂家要是真有责任感,每起油车自燃全都该认真调查、形成案例汇报,对同款车型做专项安全排查,不然消费者不就白白砸钱买风险?
再继续琢磨下去,车主维权成本有多高?光投诉、沟通、等待、到节目求助,这流水线能拉满两条街。厂家只要“缩头乌龟”,维权基本就是“谁坚持到最后谁赢”,但普通人哪有精力跟品牌死磕?更别提,遇到自燃已属“噩梦级体验”,车主心理阴影面积超预算了都。
咱站在厂家角度说点公道话,油车自燃确有难查的技术根源。电器线路涉及大量细节,天气湿度、材料老化、生产微瑕都可能导致失控。不过,这种风险根源正是品牌必须把关的地方。你不是卖葱卖菜,任意“过保自生”,车企形象和车主信任更值钱。可别克这种“我也很无奈,请你们忍着点”的实际态度,却达到了“极限躺平”。让人怎么安心买单?
本来嘛,现在汽车技术内卷加速,厂家都恨不得把功能堆满,安全性能却一不小心就成了“补丁修复”,而不是基础保障。大家都懂,买车不是买彩票,谁也不指望刮出“自燃大奖”,而这两位车主活生生示范,厂家面对压力倒像个“抽水机”,一波不接一波把责任统统“吸走”,最可怕的是态度冷漠,责任归属混淆,消费者只能靠媒体和热心网友凑热度维权。
现在的问题残酷摆在桌面上:自燃原因技术难点可以理解,但车企处理态度为啥只能“请投诉联系相关部门”?生产质量排查有没有跟上?维权流程会不会太难?质量缺陷信息到底透明不透明?这些问题,才是广大车主关心的点。别克这回风头太猛,把自己烧成了“舆论发射器”,品牌危机公关也跟着集体掉链子。网友戏称,“买别克送惊喜”,只是不知道这个惊喜值不值被烧一把。
车主想要的不多,安全第一,服务第二,解决问题的态度第三。这三点有一样能落地,品牌都不会被群嘲。而现在呢,“自燃做主,厂家躺平”。你敢说这不是行业乱象?毕竟谁都不愿“开着开着突然火了”,更不希望自己投诉后“只收到一串工单编号”。
想不到吧,油车自燃也能成为热搜的话题。希望别克也好,其他主流品牌也罢,面对用户的安全诉求,别再用“已转相关人员跟进”打发每一次维权。真的把问题解决了,才能把烧出来的信任补回来。毕竟,我们不是来开自燃科普班的,最怕的是——下一个自燃新闻还轮不到新能源。
“你有遇过汽车莫名自燃吗?如果你是车主,厂家这样的态度你能接受吗?留言说说你的亲身经历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