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聊一聊。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国产的一款新能源车,直接把价格定在了7.98万。
按理说,汽车这种大件商品,价格能降下来,对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意味着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车,改善生活品质。
可奇怪的是,这个亲民的价格一出来,网上反而冒出了一大堆批评的声音,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就是一场闹剧”。
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了,为什么咱们自己的产品物美价廉了,反而会招来这么多非议呢?
回想一下前些年,情况可完全不是这样。
那时候,日本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卖得可不便宜,一辆混动版的凯美瑞或者卡罗拉,要比同配置的纯油车贵上好几万。
但当时大家是怎么说的呢?
都夸这是高科技,是环保的象征,是技术的进步,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价格或者技术路线。
再看看美国的特斯拉,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被很多人追捧,认为是未来出行的方向。
那时候,怎么就没人站出来大声疾呼这是“闹剧”呢?
现在国产车把技术搞上去了,成本控制下来了,实实在在地让利给消费者,批评的声音反而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仔细看看那些反对新能源车的理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描述的用车环境,突然之间变得特别极端,好像完全脱离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很多人突然开始担心,如果开车去东北,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电池会不会被冻坏,车子会不会在半路抛锚。
还有人反复强调长途续航的问题,好像每个人每天都要开着车进行五百公里以上的高速奔袭,中间绝不能停下来休息。
这些场景,对于专业的长途货运司机或者少数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来说,确实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绝大多数的用车需求,不就是每天上下班通勤,周末带家人去郊区逛逛吗?
一年到头,真正需要一次性开上千公里不休息的场景,能有几次呢?
把这种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放大成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日常困境,并以此来否定整个新能源车技术,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评价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时,似乎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
开燃油车的时候,在市区里堵车,百公里油耗跑到十几升,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觉得这是正常消耗。
可换到新能源车上,每年可能多出来的千把块钱保险费,就成了不可接受的巨大负担。
过去,人们买车非常看重车内的安静程度,也就是所谓的NVH性能,为了隔音降噪愿意花大价钱。
现在新能源车因为没有发动机,天生就非常安静,这些人又开始怀念起发动机的轰鸣声,觉得没有了引擎的咆哮,开车就失去了“灵魂”和“乐趣”。
当年,一款燃油家用车如果零到百公里加速能跑进7秒,就会被大家称为“性能小钢炮”,引以为傲。
而现在,很多国产新能源车轻松就能做到3、4秒破百,性能翻了一倍,反而被一些人轻描淡写地评价为“傻快,没意义”。
这种评价标准上的前后矛盾,让人很难相信这些批评是出于纯粹的技术探讨,背后似乎夹杂了更多复杂的情绪和既有的偏见。
其实,汽车的电气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是一百多年来汽车工业发展的自然延伸。
那些现在觉得电动化是“闹剧”的人,可能忘记了,在过去,每一次电气化的进步,都被当作业界的巨大成就来宣传。
最早的时候,汽车需要用手摇的方式启动,费力又危险,后来电启动机出现了,大家称赞这是文明的进步。
后来,老式的化油器被更精准的电喷系统取代,汽车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控制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也被认为是技术革רוב。
再到后来,各种电动化的舒适性配置,比如电动车窗、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等等,逐渐从豪华车普及到普通家用车,极大地提升了用车体验。
特别是当混合动力技术出现时,更是被誉为内燃机时代的重大革新。
那个时候,无论是厂家、媒体还是消费者,都把电气化看作是汽车发展的正确方向。
可为什么到了今天,当中国企业在电气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直接推出了纯电动和高性能的插电混动车型,并且把价格做到了普通人都能接受的范围时,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电气化”,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闹剧”呢?
这前后的变化,除了技术的领导者从国外品牌变成了中国品牌,似乎也找不到其他更合理的解释了。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背后还有一场关乎国家产业战略的博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高性能内燃机和变速箱技术,都牢牢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
他们通过成千上万的专利,构建了一道我们很难逾越的技术壁垒。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一边继续利用内燃机技术赚取高额利润,一边又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绿色环保”,率先布局电动化赛道。
他们的想法很可能是,在我们还在努力追赶内燃机技术的时候,他们已经换到了一条新赛道上,从而永远保持领先优势。
这就像一个阳谋,目标是想把我们的汽车工业永远锁定在追随者的位置上。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中国对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这些理念,是真正地付诸了行动。
我们制定了明确的产业政策,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和资源,甚至主动引入了特斯拉这样的强大对手来激活市场竞争,倒逼国内企业快速成长。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结果是,我们没有被困住,反而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实现了“换道超车”。
根据公开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增长尤其迅猛。
这可以说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原本旨在限制我们的战略,反而成为了我们汽车工业崛起的催化剂。
最后,我们不妨跳出汽车行业,看看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律就是“电进机退”,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用电气化、电子化系统解决的问题,都在逐渐替代过去那些复杂、笨重的纯机械结构。
这个趋势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比如,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正在大规模替代传统的燃油摩托车;铁路系统也早已从烧煤的蒸汽机车、烧油的内燃机车,全面进入了高效清洁的电力机车和高铁时代。
在更专业的工业制造领域,这个现象更加突出。
以高精度的机床为例,过去为了让工作台精确移动,需要一套由无数齿轮构成的精密变速箱,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一套下来可能比一辆豪车还贵。
而现在,工程师们普遍采用双电机驱动,通过先进的数控系统来协调控制,不仅精度更高、响应更快,而且成本大幅下降,结构也变得更简单可靠。
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用电气控制替代复杂的机械传动,是整个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因为它更高效、更经济、也更可靠。
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遵循这个规律,从内燃机驱动走向电力驱动,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自然选择。
那些仍然固守着对传统机械的迷恋,而对电气化浪潮抱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人,或许只是没有看到这个更加宏大的时代背景。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向前,新的技术替代旧的技术,是不会因为一部分人的怀旧和不舍而停下脚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