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啊,你觉得你花个二三十万买的车,会被大夏天的太阳晒坏吗?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都已经开始迅速行动了。

一到高温天,他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开启了防晒模式:要么全副武装——车窗里撑伞、贴膜、车外罩上车衣;要么挤进地下停车场,就算外面的停车位空空如也,也得去地库停。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就连树荫下的车位都成了抢手货。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多余的,不就是晒个太阳,二三十万的车没那么娇气吧?

但另一边,因为暴晒导致的车漆褪色、内饰开裂甚至是车辆自燃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看来那些防护措施也不是过度保护。

那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咱们的车真的会脆弱到扛不住太阳吗?

结论先说在前头,虽然感觉高温对车的破坏力很大,但实际上,车上的大部分部件对暴晒的耐受性都还不错。

首先大家直觉认为最容易受到太阳影响的就是车漆。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确实,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车漆可能会在暴晒下出现褪色甚至开裂,但这些条件其实非常严格。

车漆主要由底漆、色漆和清漆组成。

最外面的清漆层,保护了漆面,在紫外线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一些光氧化反应,导致清漆层开裂、发粘,耐溶剂性和耐刮擦性下降,使车漆看起来不那么亮了。

再加上清漆层一旦受损,里面的色漆层的颜料也会被紫外线分解,整体效果就是车漆失去光泽,看起来旧旧的。

因此,很多人提车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车漆贴膜保护。

不过,虽然这些后果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因为车企在生产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车漆的耐候性,做了不少准备。

例如,在清漆的配方中,他们会加入一些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前者可以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量,后者则能干扰光氧化的过程,减缓漆面的降解速度。

所以,要想车漆老化到肉眼可见的程度,实际上需要很长时间。

比如某三线国内车企对车外涂层的耐候性要求是,在海南的自然条件下暴晒连续24个月,不能出现龟裂、起泡和明显褪色,失光率不超过10%。

在南方地区十年内,不允许出现严重失光和变色。

这还只是三线车企的标准,车企们参考的标准比如GB/T 1766、1767和1865,都是行业通用的。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车在暴晒,想要肉眼可见的变色,得连续晒两年,咱们这里一年也就三四个月特别热,所以晒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海南的兄弟除外)。

除了补漆的情况,新的原厂车漆其实在暴晒下挺能扛的。

至于很多车上的太阳纹,这个虽然名字里有个太阳,但其实和暴晒没太大关系,主要是洗车时灰尘没洗干净留下的痕迹……那这时候又有人说了,就算外面的车漆没事,车里面的电子设备总该受影响吧?

毕竟我们平常用手机的时候,五十多度就会烫手变卡,而中午的车里随便都能飙到60度以上,难道不会出问题吗?

但实际上,只要是正规车企按照标准流程研发的设备,这种高温对它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小菜一碟。

因为车里的零件相比普通电子产品要经受更多复杂环境的考验,它们对温度的要求自然也高得多,几乎和军工产品相当。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在车规级零部件的领域,国际上有个认可度高的耐温验证叫AEC-Q。

主流品牌的车里几乎所有和电有关的零件,从倒车雷达到发动机管理系统,都要经过这个测试。

即使是最基本的Grade 3级别要求,电子零件的温度耐受范围也得是零下40度到零上85度。

就连我们觉得最脆弱的车机屏幕也得符合要求,比如国内某家显示器厂商表示,他们的所有产品,包括仪表、电子后视镜甚至OLED曲面屏,都能在零下40到零上95度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而且这个耐受高温的标准,不只是短时间能抵挡得住,要能经受长时间的高温。

最低的Grade 3级别要求是要承受85度高温1000小时,最高的Grade 0甚至要能忍受150度超高温1000小时。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再加上温度循环测试,Grade 3级别要经历零下55度到125度的循环500次。

Grade 0则需要经受零下55到150度的循环1500次。

只有经过这些严酷的测试后,车企才会考虑把这些零件用到车上。

这就意味着这些零件不仅能耐高温,还能承受温度的剧烈变化。

相比之下,只是在三十多度的太阳底下晒几个小时,真心算不了什么。

不过,虽然大多数零件不会因为热坏,但如果你的车比较高级,车里的皮质材料多,那经过车窗射进来的紫外线可能就会对它们有影响了。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因为紫外线会导致皮质的色素分解,让皮子褪色,甚至导致皮质的分子链断裂,降低皮子的韧性。

某测试机构曾发布的老化报告显示,经过500小时的紫外线照射,内饰的皮质就会明显发硬、褪色。

每次车子晒完以后,上车的时候都会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这也不无道理。

所以我想为那些在车里撑伞或者给车窗贴膜的朋友们辩护一下,它们至少能挡住一些紫外线,减缓内饰的老化,这个还是有帮助的。

接下来可能又有人会问了,那为啥新闻里还总有车因为暴晒出现问题呢?

像小米SU7不久前就因为暴晒导致大灯周围的覆盖件变形,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这里我想公正地说,这些问题大多数其实不是因为零件或材料本身不耐高温,而是其他因素在作怪。

举个例子,有些车在停车时冒烟自燃的,很多人说是车自燃,但其实是因为底盘受过严重撞击,导致电池短路才引起的。

还有前阵子嘉兴也有一辆车因为数据线烧了,顺便把座椅点燃了,这也不是车的线路有问题。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其实也很简单,出门时多检查一下车有没有受损,停车时注意一下车里有没有充电宝之类易燃的东西就行。

至于小米SU7因为高温导致大灯的框架变形,那还是设计时没有给受热膨胀留好空间,内部加强结构也不够,才导致的变形,算是工程设计上的一处失误。

成熟的车企为了防止新车因为暴晒出现各种问题,在新车上市之前都会进行一个叫三高测试的环节,也就是高温、高原和高寒测试。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高温测试其实就是把各种配件组合在一起,送到国内最热的地方,比如吐鲁番和海南,进行长时间的路面测试。

目的就是看看,虽然车上的各个部件都符合车规级标准,但在组装成一个整体后,会不会因为高温出现新的问题。

测试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发动机和动力电池能否做好过热保护,空调系统能否达到要求的制冷效果,车内外的覆盖件会不会在高温下开裂、断裂等。

如果过程中出现问题,工程师们会记录下来,反馈给研发团队,修改完后第二年再测。

一般来说,高温测试需要进行两轮,也就是两年,确认没问题后才会把量产车推向市场。

是不是觉得心里松了一口气?

我花30万买台车,还要担心它被晒坏吗?-有驾

不过,大家还记得我前面怎么说的吗?

只有那些正规车企按照标准流程生产的汽车,才会符合这些车规级的要求。

最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厂商都在拼命加快新车的推出速度,相应的研发周期和系统验证的时间都在逐步缩短。

我所知道的,有些一线的新势力车企把三高测试的时间从两轮缩短到了一轮。

这其中潜在的问题,可能会给车主们带来不便,我实在不敢妄加评论。

总之,如果你的车在宣传时强调研发周期短、新车速度快,那我建议你能少晒还是少晒吧。

其他朋友们就放心大胆地停在太阳底下吧!

除了上车的时候比较烫之外,真没啥大问题。

至于我,就辛苦一点,尽量停地库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