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

柳州这几年的变化,说实话,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道别似的。曾经它是制造业的打榜者——中国车都,配钢铁之都两项金字招牌,风光得不得了。可是现在呢,似乎逐渐褪色,好像风把它拽走了一块一块的光环。你说,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进车间的那天,见到一位修理工,他摇摇头:这车都赚不了钱,要不都得靠补贴撑着。你看看宏光MINIEV,利润就那样,92块说实话,算是打工的,利润都难以覆盖平均维修费。他说这话时,手里正抹着润滑油。

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有驾

说到这个低利润,没细想过,其实就像餐馆出菜,味儿好吃不一定咋着都贵,但你得至少能赚点菜钱才能持续。车也是。宏光MINIEV,一个基本不高端的小微型车,单车利润才大概92块,当然还包括补贴、销售激励等等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是比起比亚迪2三万块的利润,柳州的现状就是低价、低利润,靠销量撑场子。

同价位的车,像吉利、小鹏,逐渐开始走向高端。这一点很直观:买比亚迪的人,基本都在想多点技术含量、多点智能配置。而五菱呢?还是停留在量大这块。我猜就算它们推出点新车,价格没降,能引起的恐怕也是价值得到验证的一波消费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五菱新出车型的合影,那车的线条还行,但明显没有太多科技范。有人说,咱们这边的研发投入少得可怜,2025年研发强度才1.3%,全国平均2.6%。就像盖房子,瓷砖到了,门还没定好,硬件已不能支撑起智能制造的梦。

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有驾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一位同事说过:关键技术核心都依赖外部供应,国内自主研发这条路走得太慢。你说,买个芯片、核心模组,其实就像厨师用调料,外面调料快用完了,自己配料少得可怜——但偏偏技术这事,不能靠拼颜值取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柳州的产业退场有点像旧城改造,扎过去的厂房和老工业区变成文创园或商业综合体,但新的产业还没有完全跟上。柳钢这事,真叫人唏嘘。有个销售说:要考虑把深processed的钢材放在海外卖,更高一点附加值。感觉像是搬家,但危险在于失去本地的工业魂。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去年我跟一位工程师聊天,他提到走出低端其实比想象难得多——你得放弃一部分低价赚快钱,去琢磨中高端技术,要投入,要时间。柳州对未来的投入,大多还在补贴和市场换速度,研发和技术积累慢得像龟速前行。

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有驾

人才的短缺让事情雪上加霜。本地高校资源有限,出去的人也多。或者,为了避免人才外流管理上就显得侷促和僵硬。你觉得,一个城市,不靠人才,不靠技术,能走多远?可能只有靠价格和数量吧。

我还在想,柳州的转型,似乎就像那碗螺蛳粉——听着味道怪,但一试就爱上了。2025年,柳州螺蛳粉产业链火得一塌糊涂。出口到50多个国家,收入破了820亿。可别小看这碗粉,它打破了制造城市的刻板印象,把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了软实力。

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有驾

这让我不禁问:是不是,柳州也可以从软开始转型?像那碗酸笋发酵的味道,外人觉得奇怪,但细品,却有一股逆袭的韵味。

未来的柳州,似乎说得通的是从钢铁到智造,从车都到智都。但这场转型会不会像一场接力赛?跑到一半就遇到折返或者交接难题。有没有哪个超跑,能在这产业阵痛中一骑绝尘?这还真不好说。

对了,没细想过,很可能那副高速铁路的局部经济带策略,也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大家都在试,而试归试,痛也得忍,路也得走。

从“中国车都”到“产业阵痛”,柳州为何逐渐失去昔日的存在感,转型之路仍在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中-有驾

就这、就这……谁能告诉我,其实柳州那块埋藏很深的工业基因,是不是还在?就如那碗螺蛳粉,虽然外面看着平凡,但只要那股味道,还在,就还能拼出新的天地,不是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