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早开车去八达岭奥特莱斯,刚进停车场还没找好位置,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不知道哪家的车,沿着边角冲进绿化带,弄倒了两棵挺大的树,能看出那车劲真大。还挺吓人的。幸亏司机自己没事,我刚才还在想,是不是要赔树?反正我看那树挺值钱的,说来笑,撞树还能赔,还真有点奇怪。
说到这里,得提一句,咱们单位里有个兄弟也挺逗,他就说:这车的动力,跟祖传的力帆差不多,低调又凶猛。那力帆是不是不用多说,还留点印象吧?我倒觉得那车真挺有趣的。很多车,都有个内在力量的迷思。什么拼配置?拼价格?动力那块一打起来,才真能看出底细。你说那车跑起来是快,还是穩?我估算过,如果那车时速能到60公里,能一下冲出绿化带,靠的就是那股牛劲。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SUV,比方说我朋友开的哈弗H6,没那么猛,但平顺性绝对强,操控也靠谱。照撂原地起步的感觉,力帆那次也得打个折扣。你知道我为什么去翻我那堆旧笔记,想看当年买车的预算和感受明细,真的,记忆像拼图,总拼不全。那次买车,花了大概8万块。然后呢,心里一直猜,它的动力性能能撑多久?(这段免得太虚哈哈,没细想过的)结果,今天算来,真还挺感慨。有的时候觉得,车子要想安全,别把动力凑太猛,尤其是绿化带边上的车,得留余地吧。
我刚才还翻了下相册,看了一张那天的车牌,看到那辆车的二手价,可能只剩个两三万。这让我觉得,车越猛,保值率似乎越低。估算下来,动力强的车,用到几年,贬值率至少20%以上。这个比我预想的还要高点(这只是大概的心算),所以说,车的实操差别,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像我朋友买的紧凑型SUV,跑高速,省油,稳,心里更踏实。你说呢?开车的时候,你会不会更喜欢稳的感觉?还是觉得快才刺激?
说到这里,又想到,供应链上那点事。比方说那辆车,祖上传的叫力帆。国产车里,有些车料子也不是差的,只是工艺水平不够,韧性和零部件耐久度还要打个折扣。就像我朋友说的:这个行业就像生活里的厨师,调料和厨具虽不费事,但火候和手艺,才决定菜好不好吃。供应链的问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出来,但大概就藏在细节里。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细想,我还挺嫌麻烦的。自己开车,啥事都得掂量,要赶着去,偶尔还会焦躁。像这次撞树,的确让我思考,路上的潜规则——不能心大,不然真出事。在我看来,车的动力成本,其实也挺折腾人。粗略算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7升,一升油约7块,百公里油钱就是49块。加上保养和保险啥的,也得心算。别看车价不高,但日常用车的成本堆起来,也不比大牌车便宜多少。
回头想想,那车到底有没有用料实在?其实我真不太清楚。那天恰巧看到一修车工的朋友圈,他挂着原厂配件,质量保证的字样。说实话,很多时候,咱们买车都在看表面,其实心里也清楚,没必要太追求十全十美。买车,不就想拿个工具,方便生活。你说像我这样不替车企背书的人,怎么就没有点偏见呢?其实很正常,毕竟市场那么多车,要我偏帮一个品牌,估计也不可能。
剩下的事,你要说,撞树这事,我倒觉得也提醒了咱们一点:买车只是开始,后续的维护和驾驶心态,才真关键。问题来了,咱们到底该用个怎样的心态,开好每一天的车?自由、冒险,还是稳扎稳打?这问题,估计没人能给出统一答案,但至少我觉得,有心态还是挺重要的——不一定非得拼命,有时候稳稳当当才是真。
(这句话留一个悬念)我在想,下一次,要不要试试那种静默式驾驶?是不是也挺有趣。你要不试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