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电池包的冷却方式是确保其安全、性能和寿命的关键技术。根据资料分析,常见的冷却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并结合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及代表车型进行详细说明:
1. 自然冷却(被动风冷)
原理:依赖环境空气自然对流散热,无主动冷却装置,结构简单。
优点:成本低、无额外能耗、维护简便。
缺点:散热效率低,温度均匀性差,仅适用于低发热量电池。
适用场景: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性能较好)或早期低功率车型。
代表车型:比亚迪部分磷酸铁锂车型(如秦、唐早期版本)。
2. 强制风冷(主动风冷)
原理:通过风扇或鼓风机强制空气流动,直接吹向电池包或经空调系统预冷后送入。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中低功率需求。
缺点:空气比热容低,散热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快充或高负荷工况。
适用场景:混合动力车(中混)或小型纯电动车。
代表车型:丰田普锐斯、雷凌双擎。
3. 液冷(间接液冷与制冷剂直冷)
液冷是目前主流技术,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
(1) 间接液冷
原理:冷却液(水/乙二醇混合液)通过金属管道或冷板循环,吸收电池热量后由散热器或空调系统降温。
优点:散热效率高(比空气高3500倍),温度控制均匀,适用于高能量密度电池。
缺点:系统复杂,存在泄漏风险,需严格密封和防腐设计。
代表方案:
底部水冷板:方形电池包常用,如宁德时代方案(#)。
U型管或板式冷却:特斯拉Model S(U型管)、Model 3(板式)。
(2) 制冷剂直冷(直接液冷)
原理:利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如R134a)直接流经电池包内的冷板,减少二次热交换损耗。
优点:换热效率极高,能耗低,适合快充场景。
缺点:需复杂管路设计,控制难度大(如防局部过冷)。
代表车型:宝马i3、i8。
4. 相变材料(PCM)冷却
原理:利用材料(如石蜡)的固-液相变吸收电池热量。
优点:无主动能耗,温度控制平稳。
缺点:相变材料在高温下完全融化后可能阻碍散热,需与其他系统(如风冷)结合使用。
应用现状:多处于研究阶段,实际车型应用较少。
5. 热管冷却
原理:通过热管内部工质的蒸发-冷凝循环快速传导热量。
优点:响应快、温度均匀性好,可同时满足散热与预热需求。
缺点:体积大、成本高,布置难度大。
应用现状: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多见于实验性项目。
6. 复合冷却技术
原理:整合多种冷却方式(如风冷+液冷、液冷+PCM),发挥协同效应。
优点:适应复杂工况,提升散热效率与温度一致性。
应用案例:
液冷+风冷:通用Volt通过液冷系统结合风道设计优化散热。
液冷+相变材料:部分研究方案在冷板中嵌入PCM以增强缓冲能力。
典型电池封装形式的冷却适配
圆柱电池:特斯拉早期采用竖置水冷板包裹电芯,Lucid Air通过横置设计提升冷却均匀性。
方形电池:底部水冷板为主流方案,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刀片电池。
软包电池:散热难度大,需模组内灌注导热硅油或复杂叠片散热结构(#)。
液冷技术(尤其是间接液冷)因高效性和成熟度成为当前主流,而制冷剂直冷和复合冷却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不同电池类型和车型需求驱动冷却方案的多样化,车企需在散热效率、成本、系统复杂度之间权衡。随着快充技术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普及,高效冷却系统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