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颠覆自我,与内心对决

最近汽车圈里的事儿,要说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可能还得是理想汽车和它的老板李想。

咱们普通人看企业,总觉得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但看理想最近的动作,感觉它像是在跟自己较劲,左手跟右手打架,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成功企业在转型时必然会遇到的巨大难题。

李想,颠覆自我,与内心对决-有驾

咱们先从一件具体的事说起。

理想汽车前阵子推出了一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咱们就叫它理想的纯电新车吧。

刚上市的时候,那叫一个讲究,一下子推出了三个版本,分高、中、低配,看起来特别专业,想让不同预算的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这本是车企的常规操作,可谁也没想到,才过去一个星期,理想自己就把这个方案给推翻了。

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两个版本,只留下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而且还给这个唯一的版本增加了配置,降低了价格。

这操作,让很多人都懵了。

这不是折腾自己吗?

刚发布的东西,墨迹还没干呢,就自己给改了。

其实,这恰恰说明了理想内部的一种挣扎和快速反应。

咱们回想一下理想汽车是怎么起家的。

当年的理想ONE,为什么能一炮而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简单。

就一个配置,所有好东西都给你配齐了,你不用纠结,不用选来选去,看上了就买,省心。

这种“闭着眼睛买”的模式,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

而这次纯电新车一开始弄出三个版本,很可能是李想和他的团队觉得,理想已经是个大品牌了,应该像那些传统豪华品牌一样,把产品线铺得更开,显得更有实力。

但市场很快就给了他们一盆冷水。

李想,颠覆自我,与内心对决-有驾

他们立刻意识到,对于一个全新的纯电产品线,消费者还没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回到当初理想ONE的老路子上,用一款最具诚意的产品来敲开市场的大门。

所以,这次快速调整,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实际上是一次非常及时的纠错,是务实的自己战胜了那个有点飘的自己。

但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折腾,更深层次的“与自己为敌”,才真正让理想头疼。

理想汽车在老百姓心里是个什么形象?

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增程车。

没错,理想靠着“加油发电、没有里程焦虑”的增程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大家开电动车出远门的担忧,成了家庭用车的首选之一。

这个“增程专家”的标签,是理想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它最沉重的包袱。

现在,理想说要大力发展纯电动车了。

消费者会怎么想?

他们不会第一时间拿理想的纯电车去跟特斯拉或者其他品牌的纯电车比,而是会先跟理想自己家的增程车比。

你想想这个场景:你走进一家理想的店,左手边是大家都很熟悉的L系列增程车,加油方便,续航没压力,技术成熟可靠。

右手边是新的纯电车型,外观可能更科幻,但价格可能还更贵一点,而且你得考虑家里能不能装充电桩,出门要不要规划充电路线。

这两款车,品牌、服务、做工、内饰的“大沙发、大冰箱、大彩电”都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用电,一个用油发电。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对里程焦虑还有一丝一毫的顾虑,你的天平就会不自觉地倾向那个更熟悉、更方便的增程车。

这就好比一家靠卖红烧牛肉面闻名全国的百年老店,突然说要推出一款价格更贵的意大利面。

老顾客们心里肯定会犯嘀咕:我来你家就是为了吃那口最正宗的牛肉面,我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去吃一个你并不擅长的意大利面呢?

李想,颠覆自我,与内心对决-有驾

理想的纯电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自己家里那个功勋卓著、深入人心的增程“老大哥”的直接竞争。

这种内部的竞争,比任何外部的对手都更难处理。

说完了内部的敌人,咱们再看看外部。

有意思的是,理想现在面对的很多强大对手,某种程度上也是它自己“催生”出来的。

前几年,新能源车刚起步的时候,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新势力关系还很不错,像三兄弟一样。

大家也很有默契,蔚来主攻四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理想守着三十万到四十万的家庭市场,小鹏在二十多万的价位上搞技术创新。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大家各自发展,相安无事。

但市场的变化比计划快得多。

理想凭借增程车的巨大成功,销量一路狂飙,远远甩开了另外两家。

一年卖出几十万台的业绩,给定位更高、摊子铺得更大、销量增长更慢的蔚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本市场是无情的,它会拿着理想的成绩单去质问蔚来:为什么人家能卖那么多,你不行?

在这种压力下,蔚来不得不做出改变,于是推出了一个子品牌——乐道。

这个乐道汽车,定位和定价都非常明确,就是冲着理想所在的市场来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按照理想最初的设想,等它推出纯电车的时候,自己的品牌形象应该已经成功升级,可以和蔚来肩并肩,一起去挑战奔驰、宝马、奥迪的市场。

但现实是,理想的高端化步伐因为旗舰车型MEGA的失利而放慢了,纯电新车只能定一个更务实、更有性价比的价格。

李想,颠覆自我,与内心对决-有驾

而蔚来,则被理想逼得放低姿态,推出了乐道来抢夺中低端市场。

结果,本该是不同赛道的两个人,现在不得不在同一个泥潭里肉搏。

乐道这个对手,可以说是理想用自己的成功“逼”出来的。

还有那些增程车市场的对手们。

几年前,理想还是独一份,它当然希望有更多的车企加入增程阵营,一起把市场做大,教育用户。

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问界、零跑、深蓝等等,一大批品牌都学会了理想那套“大空间、高配置”的打法,增程市场变成了一片红海。

理想这位“开山祖师”,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被一群徒子徒孙给包围了。

这些对手,也是理想当年亲手“培养”起来的。

面对这种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重重困境,理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对自己更狠一点,回归到最核心的竞争力上。

这个核心是什么?

不是增程技术,也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李想本人作为“产品经理”的敏锐嗅觉和创造力。

当大家都学会了你的招数,你就必须拿出新的、别人学不会的绝活。

这个绝活,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AI)在汽车上的深度应用。

我们现在车上的语音助手,还只是很初级的智能。

未来的汽车,应该是一个能懂你、能预测你需求、能帮你处理各种信息的智能伙伴。

谁能率先在这一点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建立起新的、无法被轻易模仿的优势。

这正是李想现在正在全力投入的方向。

他敢于放弃已经大获成功的理想ONE,也敢于在公司高歌猛进的时候,把自己抽离出来去钻研决定未来的技术。

这种魄力和远见,或许正是理想能够冲破自己制造的重围,找到下一片广阔天空的关键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