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午,我刚刚接到修理工好友的电话:你知道吗?三菱退出中国,估算影响也得20%吧。我心里一紧,这不就是说,从性能车到越野潮,一段中国车迷的青春就这么被扯断了吗。
一边喝咖啡,一边翻看一些旧照片。那次在北海道十胜,我刚试驾完EVO IX,车门还嗡嗡作响,朋友就在旁边笑:你这次的手感,和我们以前改装的差不多。我记得那会儿,周围一堆车迷在讨论EVO的改装率,估算大概有80%的改到600匹的。那个时候,性能车不光是车,它更像一种炫耀的标签,改了就能跑得快,动力、悬挂,甚至轮毂和尾翼都能串成一线。
但,这套性能密码,背后其实包含了一整套供应链逻辑。你想想,一台EVO开什么?全是三菱发动机的蛋糕。那4G63,真的是我心里的暗号,就像厨房里必备的大勺子一样,缺了就感觉厨艺都少了点味。你家的发动机,能涵盖自主品牌的半壁江山,足见那套设计的厉害。挺像我们每天用的手机,哪个品牌不靠芯片、屏幕、摄像头叠加出来的体验,三菱的发动机也是类似的拼接体系,技术壁垒其实稳得很。
说到这,我突然停下来。有个问题:为什么三菱能在中国拉一波这么远?除了技术,还要算算情感连接。你看,早期的三菱在中国,等于帮国产汽车打了个底,发动机真是扶持大忙。当时中国自主品牌,几乎满大街都是三菱的影子,简直像个养着半个产业的家族企业。那4G6系列发动机,真是养虎为患,一旦核心技术放出去,也算是民间的集体记忆吧。
这不是我一开始想讲的。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会我拍的相册中,有辆菱帅。那车其实就是个缩水版EVO,车身紧凑,底盘扎实。车主是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胖胖的,他笑着说:改个排气,飙个高速,感觉就跟赛车一样。—我想起有人说:改装是不是变成变形记?你看,这些曾经的运动特工带来的,不只是性能,还夹杂着一种身份感。
我又想到,三菱退出,除了品牌、技术、甚至那车迷的魂都在逐渐被抽空。是不是觉得难过?其实我自己也有点嫌麻烦,想想,看来,未来我们能堵在街头的,可能就真只剩那些磨得发亮的老车和偶尔出现的英雄传说了。
那你会不会问:以后还能见到同样传说的车吗?我也不知道,也许,心中的那辆黝黑的帕杰罗或者性能还在啾啾叫的EVO,就是最后的记忆了。其实我觉得,三菱的消失,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整个日本车企在新时代的迷失——连曾经的超越者也开始变得平凡无奇。
话题变得有点沉重。说到这里,忽然意识到,汽车的光辉不只在技术、在市场,更在那些人、那些记忆里。像我刚刚提到的修理工,曾说:那些车,真是我们这一辈子都追不完的梦。他的话我一直记得。
不管怎么说,三菱留给我们的,不是仅仅几辆车,而是一段曾不可撼动的故事。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是不是回头再看这些经典时,那种暖暖的感觉会越来越淡?我不太确定,也许,某一天,在角落里,看到一辆旧帕杰罗,心里会涌出什么别的东西吧。
或者,你会不会觉得?这所有的故事,不就像一辆车的瞬间加速——快,远,但终究还是要刹车的。未来的街角,可能再也没有那熟悉的啾啾鸣叫,盛开的那些岁月,或许,就真只剩回忆了。
问题是:我们还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最后一辆车呢?或者,是不是,该在心里留一份默默的告别?毕竟,那些曾经的速度与梦想,永远都值得被记住。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