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6月份那份亮眼的新势力销量榜,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样,目光被一个名字牢牢吸引——零跑汽车。单月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138%,换算下来,一周就卖出了1.2万台车!这不仅刷新了它自身的历史新高,更让零跑一举拿下了当月新势力的销量冠军宝座。更令人振奋的是,上半年累计交付量已突破22万辆大关。这份成绩单背后,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这家以“自研”为核心标签的车企,正以一种独特而高效的路径,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广阔的蓝海。它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甚至让我联想到一个亲切的国民品牌——蜜雪冰城,它们都在各自领域,将“高质平价”演绎到了极致。
“全域自研”的精髓:好钢用在刀刃上
提到零跑,“自研”是其最闪亮的标签。但它的自研之路,并非盲目求全,而是充满了战略性的智慧。与比亚迪“除了玻璃和轮胎,其余都自己造”的重资产模式不同,零跑走了一条更聚焦、更高效的路线——“全域自研+垂直整合”。
零跑深谙用户心理,将研发的精力和资源精准投放在用户感知最强烈、最能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电机、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系统,乃至座椅、车灯等直接关乎驾乘体验的部件,都是零跑自研自产的重中之重。这种聚焦带来了显著成效:自研电机实现了减重15%的突破;创新的三合一电驱系统让体积缩小了20%;即使在智能座舱领域采用高通顶级的8295芯片,零跑也能通过自身的整合能力,将成本控制在比同行低20%的水平。
对于那些用户感知相对较弱、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零部件,零跑则采取了更为开放和灵活的策略——与优质供应商深度合作,甚至合资生产。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既保证了核心技术的掌控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又有效避免了产业链过重带来的成本负担,堪称成本控制艺术的典范。
平台化“乐高”:效率与成本的制胜法宝
如果说精准的自研策略是零跑的“独门内功”,那么高度平台化则是其大规模、高效率生产的“绝世武功”。零跑目前的明星产品线——C10、C11、C16,均诞生于同一技术平台。令人惊叹的是,这三款定位不同、满足不同家庭需求的车型,其零部件共享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大众汽车著名的MQB平台。平台化带来的好处是革命性的:模具数量大幅减少,生产线切换时间从过去的一天级缩短到惊人的两小时级。这意味着生产灵活性极大提升,能够更敏捷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同一平台下车型销量的持续攀升,零部件的采购规模呈几何级增长,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日益显著。这就像滚雪球,平台用得越久,单车成本优化空间越大。这一点,已经清晰地反映在零跑的财务表现上——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成功实现了单季度盈利8090万元,成为新势力中除理想之外率先实现盈利的企业,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技术平权者:打破“高价科技”的藩篱
零跑自研能力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自身产品成本的降低。它更扮演着“技术平权者”的关键角色,将曾经高高在上的前沿科技,迅速带入主流消费者的购车预算范围。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激光雷达。在零跑之前,搭载128线激光雷达的车型价格普遍高居20万元以上。然而,零跑C10首次成功地将这一高阶智能驾驶感知硬件的价格门槛拉低至18万元以内。而即将在本月底推出的全新轿车B01(或称B10),更是将禾赛最新一代ATX激光雷达直接带入了12万元级市场!这不仅是价格的突破,更是理念的革新:高阶智能驾驶不应是豪华车的专属,而应是更多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体验。 零跑用实实在在的产品证明,“科技平权”并非空谈,它正通过强大的自研能力和成本控制,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智能驾驶配置“飞入寻常百姓家”。
精准定位:15万级市场的“需求捕手”
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最终需要落到满足真实用户需求上。零跑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它没有盲目跟风冲击高端溢价市场,而是将主销战场牢牢锁定在15万元级这一中国最庞大、竞争最激烈、也最考验车企综合实力的核心区间。
在这个区间内,零跑的产品布局精准得像一把“手术刀”:
C10:主打年轻小家庭,在有限预算内提供均衡的空间实用性和前沿科技体验。
C11:面向更务实的家庭用户,以大空间和实用性为核心卖点,满足多场景出行需求。
C16:专为多口之家打造,提供6/7座刚需选择,解决大家庭的出行痛点。
每一款车都有其清晰的目标人群,没有配置的堆砌浪费,每一分钱的研发和营销投入都力求精准高效。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理念,使得零跑的产品在各自细分市场都极具竞争力,被用户亲切地称为“半价理想”,其价值感不言而喻。
渠道下沉:触达更广阔市场的“毛细血管”
好产品需要好的渠道触达。零跑在销售模式上同样体现了务实与灵活。它采用了 “直营为辅+经销为主” 的“1+N”策略。这种组合拳,既保证了品牌形象和服务标准在核心区域(如直营店)的统一性,又借助经销商伙伴的力量,实现了渠道网络的快速扩张和深度下沉。
截至2024年底,零跑全国门店总数已达到695家,覆盖264个城市。这个渠道网络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蔚来、理想等头部新势力。当其他品牌还在聚焦一二线城市激烈角逐时,零跑已经将其触角延伸到了潜力巨大的下沉市场,更直接地贴近了广大城镇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为销量的持续爆发铺设了坚实的“毛细血管”网络。
结语:盈利只是开始,技术普惠的未来更可期
一周狂销1.2万台,半年突破22万辆,单季度实现盈利……零跑汽车用一份份扎实的成绩单,向市场证明了其“全域自研+精准定位+极致成本控制”战略的可行性和强大生命力。它不做亏本换市场的买卖,而是坚定地走“用技术创新要利润”的可持续道路。CEO朱江明的这句话,正是零跑发展理念的最佳注脚。
零跑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的普惠革命。它通过自身的创新和高效运营,不断打破技术应用的成本壁垒,让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先进的增程技术等,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而是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能够轻松拥有的配置。它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性价比”——不是低质低价,而是在保障高品质和前沿技术体验的同时,实现不可思议的价格下探。
对于消费者而言,零跑的出现无疑带来了更多元、更实惠的优质选择。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零跑的成功模式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降本增效”与“技术普惠”的样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盈利只是零跑新征程的起点。随着其技术的持续迭代、产品矩阵的日益完善、以及全球市场拓展计划的推进,这个“汽车界的蜜雪冰城”,有望在更大的舞台上,继续书写“高质平价”的精彩篇章,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惠及全球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汽车行业的未来格局,正因这样的“自研狂魔”而加速重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