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车两周,G6 就降了 3 万,这波操作太伤老车主心了!” 网易汽车板块的这条吐槽帖,三天内收获了 2000 多条跟帖。2025 年 9 月,小鹏汽车突然对主力车型降价的消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下了一枚炸弹。有人说这是小鹏主动出击抢占市场,也有人认为这是持续亏损下的无奈之举。透过财报数据和市场反应,我们能看清这场降价背后的真相。
账本里的压力:降价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承压?
小鹏的降价并非空穴来风。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 6.64 亿元,虽然同比收窄 51.8%,但累计五年净亏损已达 329 亿元。与此同时,特斯拉在 9 月 1 日突然将 Model 3 长续航版降价 1 万元,直接冲击小鹏的主力价格区间。前有强敌压境,后有业绩压力,降价似乎成了必然选择。
从数据看,降价确实带来了销量增长。一季度 9.4 万辆的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30.8%。但 15.6% 的毛利率背后,是 “以价换量” 的现实 —— 每卖出一辆车,利润空间都在被压缩。管理层口中 “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的目标,让这场降价更像是一场豪赌,用短期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寄希望于规模效应带来转机。
消费者的算盘:降价背后的 “明降暗减” 套路
“降价 1 万,却取消了方向盘加热,这算哪门子优惠?” 今日平台上,一位准车主的吐槽道出了消费者的疑虑。早在 2024 年,小鹏就因 G6 车型 “降价减配” 引发争议,这种 “明降暗减” 的操作让消费者对降价促销充满警惕。
2025 年的降价同样伴随着配置调整。仔细对比会发现,入门版车型取消了座椅通风和高级音响,想要这些配置就得选更高价位版本,实际购车成本并没降多少。网易汽车频道的调查显示,62% 的消费者认为 “降价减配” 比不降价更让人反感,这直接影响了品牌信任度。有车主调侃:“买小鹏像炒股,永远不知道下一波降价什么时候来,还会不会减配置。”
行业的多米诺:价格战停不下来了?
小鹏的降价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紧随其后,问界、理想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竞争焦虑 ——2025 年前 7 个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 6.3%,而行业平均增幅达 33.6%,市场蛋糕虽在变大,但分蛋糕的人更多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战意味着更多选择和实惠,但也加剧了观望情绪。“再等等,说不定还会降” 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这种心态反过来又迫使车企继续降价,形成恶性循环。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降价幅度已经接近成本底线,继续降价要么牺牲品质,要么加剧亏损,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利益。
小鹏的降价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承压,或许两者都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降价能换来一时的销量增长,却换不来长久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买车不能只看价格标签,更要关注配置、服务和品牌信誉。毕竟,真正的性价比不是靠降价降出来的,而是靠技术、品质和服务做出来的。这场价格战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谁能在降价的同时,守住产品力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