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这一波操作,堪称汽车圈创新之最。你大概想不到,买辆车,对方居然会让你像抢限量球鞋那样壮烈:尾款没交?订单直接作废,定金还别想要回。这种“伟大创新”,让车圈终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期车”现象。原本以为期房、期股已经够折磨人了,没想到现在还冒出了期车,比鬼故事还离谱。
小米本来的算盘其实不难猜。手机圈玩得溜的饥饿营销,移植到汽车身上似乎顺理成章。先用大噱头营造“一车难求”,然后引导消费者蜂拥而至。于是,你看到屏幕上数字飞涨,“一小时大定20万台”这种壮观场面,朋友圈都在转,仿佛不跟着上车就跟不上时代了。长长的订单队伍,排着的除了粉丝,还有一群脑筋灵活的黄牛。这些人化身小米“地下经销商”,真金白银下定囤货,进一步把车市供需关系炒热。
热度、话题、销量,小米样样不落,看上去天衣无缝。这一切的代价呢?说到底,全部甩给黄牛和消费者。囤下的“准新车”,瞬间成了价格的拥趸,转手还能加价两三万,美其名曰“保值神车”。小米只需要躺着数钱,剩下的风险全让你们自个消化。
可惜现实终究不会讲情怀。除了死忠的“结晶粉”,买车的大多数还是冷静甚至冷漠。二手黄牛价高得离谱,配点选装,YU 7开到40万不是梦。消费者掂量来掂量去,凭什么花冤枉钱买这个噱头?再去市场上一溜达,发现同价位品牌不仅优惠给得痛快、现车直接提,而且还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创新操作”。在正常4S店里,钱货两清,至少体面,哪像这边,钱要付、车要等,套路一箩筐。
更让人“膜拜”的还在后头。小米在法律事务上的创新也“遥遥领先”。订车流程里的公司主体变戏法一样,一个定金收款主体、一个签约主体,再藏着一个造车主体。结果真出事了,维权车主连起诉对象都找不着。法院面对这个“三胞胎”,也只能发呆:是告这个、还是告那个?把法律玩成了密室逃脱,属实高明。
对比一下竞争对手,华为“出事前华为,出事后赛力斯”,起码还能找到背锅的对象。再看小米,模糊得跟程序里的BUG一样,无敌状态,谁也奈何不得。这一场创新大戏,不只玩坏了黄牛,也着实震碎了市场信仰。
回到交尾款的问题。强制催缴,还美其名曰优化提车体验,其实和P2P跑路前催缴补款也差不太多。今天敢让你交尾款,明天说不定就要求交完尾款才能提到PPT车型,反正现在的套路层出不穷。留点警觉吧,各位。吃一堑长一智,别被所谓“创新”糊弄了心智。
说到底,这些花样的本质就是规避风险,把麻烦都甩给消费者。如果不加抵制、追责,小米开了个头,产业链上谁还不会攀比?但可惜今天的市场环境,无论你怎么创新,政策和法律可能永远只落后一步。最后的底裤,就是各位消费者自己:敢于较真、敢于维权,别让这些“创新”惯坏了市场风气。
用革命家的话总结,这些企业永远不会因为良心发现而收手。他们让步,不过是因为我们上门了。如果消费者一味忍气吞声,后果是创新越来越离谱、坑坑相连到天边。
综上所述,小米这出“收尾款补空白”,简直是本年度最精彩的社会实验。市场上从来不缺创新,缺的是底线。别被话术忽悠,也别让套路占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聪明人要勇敢维权,别让尾款,变成你的智商税。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