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刷到比亚迪半年报:300亿研发投入,214万辆车,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
昨晚十点半,我窝在沙发上啃鸭脖刷手机,屏幕突然弹出条推送——“比亚迪2024上半年财报:研发投入300亿”。手里的鸭脖差点掉在茶几上,我赶紧点进去,表格里的数字像小锤子似的敲眼睛:214万辆车,300亿研发,算下来每辆车要分摊1.4万。这比我去年看的1.1万,又多了3000块。
我盯着数字发愣,想起年初和发小在烧烤摊撸串的事。他当时拍着我肩膀说:“你不是总说比亚迪技术牛吗?现在搞刀片电池、DM-i混动,连底盘都能智能调节,这技术不比国外品牌香?”我当时信誓旦旦:“技术投入嘛,现在烧钱,将来肯定赚。”可现在看着这300亿的账单,我突然有点慌——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上个月试驾海豹时,销售小哥拉着我看智能座舱:“您看这语音交互,0.5秒就能响应,比某德系车快多了。”我盯着屏幕上的“研发投入”字样,突然问:“这功能得花多少钱研发?”小哥愣了下,笑着说:“那肯定不少,但您放心,技术好了销量自然涨。”可现在看销量数据,3月卖了30万台,6月掉到25万,中间差了整整5万。我翻着乘联会的周度报告,旁边邻居大爷遛狗路过,瞥了眼问:“咋回事?我家闺女说现在充电桩多了,年轻人也都爱买电动车啊?”
是啊,按理说现在买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我表弟上个月刚提了辆元PLUS,说充电方便,养车成本低;楼下王姐换了汉EV,说空间大、坐着舒服。可为啥整体销量没冲上去?我猜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现在车企卷得太厉害,吉利、广汽、新势力都在推新车,消费者选择多了,反而犹豫;二是海外市场拓展没想象中顺,虽然比亚迪在东南亚卖得好,但欧洲、美国的市场门槛高,建厂、认证都要时间;三是老百姓买东西更实在了,你说技术多牛,不如直接说“这车能省多少钱”“修起来贵不贵”。
最让我纠结的是这300亿到底有没有花在刀刃上。有人说,比亚迪在死磕钠电池,想做更便宜的低端车;有人说,在加码智能驾驶,追赶特斯拉和华为;还有人说,在海外建厂,前期投入大。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可普通投资者哪能分得清?就像我同事老李,去年听了“技术牛”买了比亚迪股票,现在天天看财报叹气:“我就想知道,这钱啥时候能变成我账户里的收益?”
我关注比亚迪三年了,从刚上市时的几百块,到现在三百多,股价像坐过山车。以前还能和人掰扯“技术壁垒”“规模效应”,现在看着这300亿的账单,突然说不出话了。不是不看好,是觉得投资这事儿,光看“未来”不够,得看“看得见的未来”。就像我妈买菜,不会因为摊主说“这菜以后会涨价”就多买,她肯定先尝尝甜不甜,看看新鲜不新鲜。
昨天早上送孩子上学,路过小区门口的比亚迪4S店,看见广告牌上写着“技术改变出行”。我站在树下看了会儿,有个阿姨拉着销售问:“这车电池能用几年?维修贵不贵?”销售说得口干舌燥,阿姨最后摇摇头:“再等等吧,我再问问邻居。”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老百姓买电动车,不是不认技术,是要技术能落在实处——电池耐用、维修便宜、开着省心,这些才是他们掏钱的理由。
投资就像种庄稼,你施再多肥,也得等种子发芽、抽穗、结果。比亚迪现在往地里撒了300亿的“肥”,但什么时候能收获“粮食”,咱们普通人都得等等看。毕竟,钱包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谁都不想在“未来”里空等。
最后想说:买股票不是押宝,看得到“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看得见“生活里的改变”。等技术真的变成好车、好体验,那时候再下手,也不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