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4自2020年上市,官方指导价在22 万元至26 万元之间,定位为入门级豪华后驱轿车。上市后销量始终低迷,2023年1‑7月累计仅售出约 5 千台,市场份额仅 0.1 %。同一时期,CT5的销量已突破 6 千辆,差距十分明显。
从硬件来看,CT4的短轴距、轻车身和后驱布局的确让它在操控上拥有不俗的表现:2.0 T发动机配合8速手自一体,0‑100 km/h 仅需 6.9 秒,转向精准、底盘扎实,车主普遍称赞“开起来很爽”。然而,这种“只会玩”的特性恰恰限制了它的受众。
首先是空间。CT4车身尺寸仅 4760 mm×1815 mm×1421 mm,轴距 2775 mm,后排腿部空间仅约 720 mm,且中间地板凸起明显,后排乘坐舒适度远低于同级合资B级车。对多数家庭买家而言,后排空间是决定是否购车的关键,CT4的“空间短板”直接导致它在家用市场失去竞争力。
其次是价格与定位的尴尬。CT4的售价与CT5相差不大,甚至在部分配置上出现重叠,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配置更丰富、车身更大的CT5。再加上同价位的雅阁、天籁等合资车型在品牌认知度、空间和配置上更具优势,CT4的性价比优势被大幅削弱。
品牌影响力也是一大因素。凯迪拉克在中国的品牌认知度仍不及奔驰、宝马、奥迪等“BBA”,在豪华车细分市场的吸引力有限。即便CT4在操控上有优势,缺乏足够的品牌背书,使得潜在买家在犹豫时更容易转向熟悉的德系品牌。
更重要的是,强操控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车主具备一定的驾驶技术和对高速入弯的需求。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更看重舒适、实用和低使用成本,而不是极致的驾驶乐趣。正因为如此,CT4的“操控太强”反而把它锁定在一个小众的爱好者圈层,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销量。
综上所述,CT4之所以惨败,并非因为操控不好,而是因为它把“操控”做得太极端,却忽视了中国市场主流消费者对空间、品牌、配置和性价比的综合需求。强操控成为了它的标签,也成了阻碍它走向大众的绊脚石。若想在激烈的B级车竞争中站稳脚跟,单一的操控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销量,必须在空间、品牌认知和配置上实现更均衡的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