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但非常有趣的事情。捷途,奇瑞家那个一直主打一个“我就差把性价比刻在脸上”的牌子,搞出来一个叫山海L7 PLUS的东西。15万级,插混,中型SUV,7座,双冰箱。
当我看到这个配置单的时候,我沉默了。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杀红了眼的赌徒,把家里最后的地契、老婆的嫁妆、孩子的奶粉钱全部押了上去,然后对着一桌子气定神闲的老油条们,嘶吼着说出那句经典台词:
“不装了,摊牌了,我全压了。”
15万这个价位,现在已经不是红海了,朋友们,这是血海,是黑暗森林。你一出门,都不知道是被比亚迪的秦骑脸,还是被吉利的银河背刺。在这里,体面是不存在的,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掀桌子。怎么掀?不是把别人的蛋糕抢过来,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然后你在废墟里,就着灰尘啃自己的压缩饼干。
捷途山生L7 PLUS,就是那个冲进餐厅,身上绑满了C4,手里还拿着遥控器的狠人。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这辆车,它不是一辆车,它是一个“中年男人需求缝合怪”。
长宽高4810/1930/1705,轴距2820毫米。数据很枯燥,但翻译过来就是:比宋Pro大,比银河L7长。在空间这个修仙世界里,一寸长,一寸强。捷途上来就给自己开了个“大就是正义”的BUFF。
然后是续航,CLTC纯电121公里和220公里。讲真,我这种里程焦虑晚期患者,看到这个数字血压都下来了。上次开电车去趟河北,服务区排队充电排得我想当场出家。121公里那个版本,基本就是让你在城里随便浪,一周充一次电,电费比你喝的奶茶都便宜。220公里的版本就更不讲理了,理论上你可以从北京市区开到北戴河,全程不烧一滴油。
最魔幻的是满油满电1700公里的综合续航。这是什么概念?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间甚至可以不进服务区,一口气干到底。这对长途自驾的家庭来说,不是方便,是道诡异仙里的那种“任意门”,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以前开纯电爹跑长途,规划充电桩比做项目计划书还累;现在开这玩意,你只需要关心下一个服务区的厕所排不排队。
但这些,都只是开胃菜。真正让同行看了想骂街的,是7座和双冰箱。
这俩玩意,就是捷途扔进黑暗森林里的两颗闪光弹。
我们先聊7座。我作为一个中年人,非常理解7座的玄学意义。你可能一年都用不到一次第三排,但它必须得有。就像你手机里存着的那些健身APP,你从来不打开,但它们能给你一种“我还能抢救一下”的错觉。7座就是这种错觉的实体化。当丈母娘说“过年我们一家子出去吃个饭吧”的时候,你能淡定地说“行,开我的车”,而不是尴尬地掏出手机准备打两辆车。这就是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
捷途把这个倔强玩明白了。它不光有7座,第二排座椅还能电动调节,一键放倒前移,给第三排留出通道。这个动作充满了仪式感,仿佛在说:“你看,为了让你体面地钻进那个小角落,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虽然第三排依然是“人权洼地”,坐久了还是想死,但能过,就是能过。
然后是双冰箱。我的天,双冰箱。
写到这里我都有点恍惚,我到底是在聊一辆车,还是在给一个刚开盘的小户型精装房写软文?
一个6.4升的扶手箱冷暖冰箱,一个20升的后备箱下沉式冰柜。简直丧心病狂!夏天冰可乐,冬天热牛奶,后备箱里还能冻着肉串和冰淇淋。这是在干什么?这是要把用户的出行场景,从A点到B点的位移,直接升级成移动的户外烧烤摊。
捷途这一手,不能只说是“卷”,这是开窍了,这是悟了。它深刻地理解到,当下的消费者,尤其是有家庭的消费者,买的不是动力,不是操控,甚至不是所谓的智能。他们买的是一种“解决方案”,一种能摆平家里所有人的“终极答案”。老婆要舒服,有云朵大沙发;孩子要喝冰可乐,有冰箱;老人上下车要方便,有电动座椅;偶尔全家出动,有7座。
这哪是车,这是一个行走的功能沙发,附赠一个小型超市。
至于什么1.5T混动、7秒级加速、猎鹰500辅助驾驶……这些东西在双冰箱和7座面前,都显得有点苍白。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而是它们已经成了这个价位的“标配”。你有我也有,大家都是在及格线以上互相瞅着。
但捷途不一样,它直接把附加题做成了必考题。
所谓的智能驾驶,高速NOA,记忆泊车,听起来很科幻。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反技术崇拜”的真理: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永远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的走位够鬼畜,任何算法都得跪。所以这些功能,更多是一种“军备竞赛”的产物,有,很好,能让用户觉得“钱花得值”,但决定你买不买的,往往还是那些最朴素、最原始的需求。
比如,孩子在后座哭着要喝冰镇AD钙奶,你能不能像雷电法王一样,从扶手箱里变出一瓶来。
能,捷途就能。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捷途山海L7 PLUS。
它不是一款完美的车,它的品牌力不如比亚迪和吉利那么深入人心,第三排的舒适性也注定只是应急。
但它是一款“开悟”了的车。它放弃了在一些虚无缥缈的领域跟人死磕,比如品牌故事、设计哲学。这些都是有钱有闲的品牌才能玩的“玄学”。对于捷途这样的挑战者来说,唯一的真理就是:加大加大加大。把用户能感知到的一切,全部加大。空间加大,续航加大,座椅加大,冰箱……直接加倍。
这种产品逻辑,非常不优雅,甚至有点粗暴,像是一个不会武功的莽汉,直接抡着两把西瓜刀就冲进了华山论剑的现场。高手们还在比划招式,他已经开始砍人了。
就问你怕不怕?
最终,这辆车能不能卖爆,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它最大的价值,不是它自己有多好,而是它逼着所有对手都必须变得跟它一样好,甚至更变态。它是一条鲶鱼,一条浑身绑满了C4的鲶鱼,它跳进鱼池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小鱼,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不存在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