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L:百公里2.9升油耗的背后,11万工程师和437.5亿研发费砸出来的这套系统,懂的人已经在偷着乐了

比亚迪汉L:百公里2.9升油耗的背后,11万工程师和437.5亿研发费砸出来的这套系统,懂的人已经在偷着乐了

上个月在国道上遇到一台汉L,跟了二十来公里。前面那哥们儿开得挺稳,变道提速都不急不躁,倒是在服务区加油时聊了几句。人家从深圳开到长沙,表显续航还剩1400多公里。我琢磨着这事儿有点意思——这年头能让人不看充电桩地图就敢跨省的车,似乎不多见了。

说起混动,这几年各家都在喊口号。但汉L这套第五代DM技术,玩法有点不太一样。亏电状态下百公里2.9升的油耗,这个数字摆在那儿。跑长途的时候,发动机基本就是个增程器的活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电机驱动。市区走走停停,能量回收做得挺到位,脚感也不突兀。开过一段时间你就明白了,这套系统或许不是为了刷加速成绩存在的,而是在琢磨怎么让你少去加油站。

底盘这块儿倒是有些说道。云辇系统这东西,刚开始听名字还以为是营销噱头。后来过了几次高架的伸缩缝,发现悬架的反应确实快。传统的被动悬架是路面给什么你接什么,这套系统能提前预判,主动调整阻尼。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姿态控制得比较稳,不会有那种突然一蹿的感觉。高速并线,侧倾也压得住。

比亚迪汉L:百公里2.9升油耗的背后,11万工程师和437.5亿研发费砸出来的这套系统,懂的人已经在偷着乐了-有驾

智驾这事儿现在谁都在做,但汉L的思路可能跟一些造车新势力不太一样。它不单独搞一套智驾系统,而是把智驾、底盘、动力全串起来。比如说变道的时候,不光是转向介入,悬架也在配合调整,动力输出也跟着变。开起来的感觉就是整台车像一个整体在动,而不是各个系统各干各的。这背后大概就是那个叫“璇玑”的架构在起作用。

说到智驾,汉L搭载的“天神之眼”系统,功能该有的都有。城市领航、自动泊车这些场景覆盖得还算全。不过我个人的习惯是,智驾开着,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技术再先进,安全还是得自己掌握。倒是它那个泊车功能挺实用,尤其是在一些老旧小区的窄车位,让系统来比自己折腾省事儿。

比亚迪这几年的研发投入确实舍得砸钱。437.5亿的研发费用,比净利润还高。11万工程师的团队规模,这在国内车企里算是头一份。这种投入带来的好处就是技术迭代快,而且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做。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甚至连悬架系统都是自研的。这种垂直整合的玩法,好处是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度高,坏处可能是前期投入太大,一般企业学不来。

汉L的定位其实挺明确,就是奔着那些想换新能源又担心续航的人去的。2000多公里的综合续航,基本上把里程焦虑这事儿解决了。而且这车不挑充电桩,找不到快充就加油,灵活度比纯电高。价格方面,20万出头的起步价,在同级别里算是给足了配置。

比亚迪汉L:百公里2.9升油耗的背后,11万工程师和437.5亿研发费砸出来的这套系统,懂的人已经在偷着乐了-有驾

最近看到数据说,截至10月底,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交付量超过200万辆,每天产生的智驾数据有1.3亿公里。这个数据量对算法优化来说是个好事儿。车跑得越多,系统见过的场景越多,理论上会越来越聪明。当然,这也得看比亚迪怎么用这些数据。

开了这么多年车,见过太多打着“智能”旗号实际只是堆配置的车。汉L这车,技术层面的东西确实挺多,但落到实际使用上,还是得看个人需求。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又想体验新能源,混动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主要在市区代步,纯电可能更直接。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车。

说到底,汽车工业这些年的变化确实快。从机械时代到电动化,再到现在的智能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玩法。比亚迪这几年的打法是先把电动化吃透,再往智能化上叠。汉L这台车,大概就是这个思路的一个缩影。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时间会给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