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场看似逆转的戏码在汽车市场悄然上演: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正增长,8月同比增幅达13.5%,市场份额一度反弹至58.5%。
这个曾被预言“即将退场”的旧日霸主,竟在电动化的浪潮中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 但真相背后,是价格战的血肉厮杀,有车型降价超30%,别克君威跌至10万元出头,长安逸动甚至不足5万元。 燃油车的“回春”,究竟是绝地反击,还是降价换来的短暂喘息?
“以价换量”成为燃油车守住半壁江山的手段。
2025年,燃油车平均终端成交价同比下降8.2%,部分合资品牌车型的促销力度稳定在22.9%的高位。 经销商清库存的疯狂程度,甚至催生了“简配降价”的潜规则。
例如,日产轩逸推出7.58万元的“省心版”,代价是卤素大灯、取消倒车影像和中控屏,连电子手刹也缩水为传统脚刹。
这种近乎断腕式的降价,虽短期内拉动了销量,却也让行业陷入“利润换市场”的恶性循环。
面对电动化趋势,大众、丰田、吉利等巨头并未孤注一掷。
通用、奔驰等多家跨国车企宣布暂缓全面电动化,转而继续投资内燃机技术研发;长城汽车发布“泛内燃机战略”,吉利则明确“油电并行”是未来十年的核心方向。
他们的底气来源于全球市场的参差: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松绑,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美国电动车渗透率仅9.6%,东南亚市场燃油车占比仍超80%。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让燃油车在出海领域稳居主力,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燃油车出口量达237.3万辆,仍是新能源车出口量的近两倍。
燃油车的真正转机,或许藏在技术进化中。
丰田新一代RAV4取消纯燃油版本,全面转向插电混动(PHEV)和油电混动(HEV);同济大学教授韩志玉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60%的新车仍需内燃机,其中混动车型占比将达40%。
混动技术既弥补了纯电的续航短板,又保留了燃油的动力优势,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过渡方案。 甚至内燃机本身也在变革,丰田与斯巴鲁合作开发的新引擎,已能兼容生物燃料和氢气,试图与“零碳”目标握手言和。
燃油车市场的回暖并非雨露均沾,而是残酷的“头部效应”。
2025年9月,仅9款销量破万的车型就占据燃油车总销量的20%,排名40名后的车型月销不足4000辆。 大众朗逸、帕萨特等经典车型凭借超10万辆的半年销量稳居第一梯队,但更多弱势品牌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压力下艰难求生。
与此同时,燃油车与电动车在不同价格带展开错位竞争:10万元以下市场已被电动车主导(渗透率53.8%),但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仍是燃油车天下,市占率高达69.4%。
除了实用主义,燃油车还握有一张情感王牌。
J.D. Power调研显示,2025年燃油车产品魅力指数逆势提升14分,创五年最大增幅。 消费者对引擎声浪、机械操控感的迷恋,让燃油车在高性能车、收藏车领域难以被替代。
就像一位车主所言:“电动车是工具,但燃油车是伙伴。 ”这种情感黏性,支撑了燃油车在文化层面的生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