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T之家报道,在2025年贝壳财经年会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指出,中国汽车制造业虽规模庞大,但产值利润率仅为5%。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13家盈利乘用车企业净利润总和为1226.77亿元,若计入亏损企业,总利润不足900亿元。而丰田汽车2025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净利润达2337.28亿元人民币(约4.765万亿日元)。这意味着,中国3000万辆汽车的利润不足丰田900万辆汽车的40%。从单车利润看,丰田约2.29万元,比亚迪仅为0.94万元。
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挑战,黄奇帆同时强调,中国制造业已占据全球30%份额,在多个领域实现“领跑”与“并跑”。
产业链附加值不足的深层原因
黄奇帆的分析揭示,利润差距源于中国汽车产业附加值偏低。
他指出,高附加值产品(如高端手机)的成本中,生产性服务业(如软件专利)占比高达50%。但在汽车领域,中国车企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导致利润稀释。
政策层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正推动“智造转型”,2025年相关政策聚焦技术研发和品牌提升。
市场角度,车企成本压力居高不下:原材料、人工和生产效率问题挤压盈利空间。
例如,据权威机构报告,中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但核心专利依赖进口,推高了成本。
反观丰田,其全球供应链整合和品牌溢价能力(如混合动力技术)支撑高利润。这并非悲观信号,而是产业升级的契机——黄奇帆表示,中国制造业已从“追随”转向“并跑”,需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嵌入。
从消费者视角看转型
对普通人来说,汽车产业升级直接影响购车体验和生活成本。
一方面,低利润可能导致车企压缩售后服务,增加消费者维修负担;
另一方面,转型成功将带来更可靠的产品和就业机会。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计划购买20万元的新车,高附加值车企(如比亚迪)通过提升软件专利,可优化电池寿命,减少后期维修费——这相当于每月省下200元,够加一箱油或添置家用小电器。
对此,我们建议:消费者购车时优先选择技术领先品牌,支持国产创新;企业则应加大研发投入,学习丰田模式,从“组装”转向“智造”。政府政策已引导绿色转型,个人与企业合力将加速产业价值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