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热闹、小米沉默的上海车展:智驾更繁荣也更理性

在小米展台前,一位中年男士举起手机对准了那顶棒球帽。 他反复调整拍摄角度,试图让帽檐上的银色车标在镜头里更显眼。

这款售价129元的周边产品,成为展区最热门的打卡道具,每日5000顶配额不到傍晚便告罄。

当观众们忙着发朋友圈时,展台上的SU7 Ultra却鲜有人问及激光雷达配置与算力参数。

华为热闹、小米沉默的上海车展:智驾更繁荣也更理性-有驾

这种微妙转变似乎印证着行业风向的迁移。 距离展馆三公里外的酒店会议室里,某自主品牌营销团队正逐帧审核宣传视频。

原本占据C位的"全场景无人驾驶"字样,已被替换为"多维度安全护航"。 这个调整源于企业内部的紧急会议——市场部负责人发现,某新势力车企官网悄悄撤下了"城市NOA"的功能介绍。

政策导向正在重塑技术叙事逻辑。 车展开幕前三天,某部委召集行业头部企业的闭门会议传出消息:某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因宣传手册中"零接管"的表述,被要求重新申报材料。

这直接导致多个展台的讲解话术连夜修改,工程师们不得不把技术参数表里的最大探测距离,替换为雨天环境下的制动响应时间。

硬件冗余设计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零部件供应商展区,某Tier1企业首次公开展示了双控制器架构的域控系统。

这套价值2.3万元的控制模组包含两套独立运行的芯片组,当主系统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能在300毫秒内完成接管。

现场技术人员用咖啡渍泼洒主控单元的极端方式演示容错机制,吸引了不少采购经理驻足。

技术路线的分野愈发清晰。 某德系品牌展台的透明底盘装置下,工程师特意标注出毫米波雷达的安装角度。

华为热闹、小米沉默的上海车展:智驾更繁荣也更理性-有驾

这个15度倾角的设计,是为了更好捕捉路面散落的金属碎片。 而在相邻展位,某新势力企业则用全息投影技术,向观众解释视觉算法如何通过路肩苔藓颜色判断积水深度。 两种方案的成本差异达到47%,但展板上的安全指标数据却惊人趋同。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碰撞催生新的合作模式。 某合资品牌展出的概念车方向盘后方,嵌入了来自科技公司的DMS摄像头模组。

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装置能捕捉驾驶员面部36个关键点,当监测到注意力分散时,系统不会直接介入控制,而是通过座椅震动频率变化传递预警信号。 该设计据称解决了数据归属权的法律争议,使合作双方得以绕过敏感的信息共享环节。

用户教育正在形成标准化模板。 在智能驾驶体验区,每位试乘者都要先观看7分钟的安全警示视频。

内容制作方透露,这段影片经过三次版本迭代,最终将技术术语转化成了12个生活场景模拟。

最引发争议的追尾测试画面,制作团队特意选用卡通形象替代真人演员,以避免造成心理不适。

测试标准体系的构建暗流涌动。 某检测机构在展会上发布了涵盖278个细分场景的评估模型,其中包含17种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虚拟路测。

这套系统能模拟不同年龄段行人的步态特征,甚至精确到孕妇的腹部隆起曲线。 但参展车企普遍对测试结果保持缄默,某技术总监私下透露,现行测评体系尚未就隧道逆光场景的权重分配达成共识。

供应链生态呈现马太效应。 在车载芯片展区,三家国产供应商不约而同展出了256TOPS算力的域控芯片。

这些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集成了超过117亿个晶体管,性能参数较去年提升83%。 但采购商更关注散热片的设计——某款采用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散热装置,成功将工作温度控制在56℃以下,这使芯片在连续工作时的故障率下降至万分之三。

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快人一步。 展会期间,某券商分析师在朋友圈晒出与六家激光雷达厂商的合影,配文"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二级市场数据显示,车载摄像头模组企业的市盈率中位数已较去年同期下降14%,而高精地图服务商的估值模型正从"数据资产"向"合规成本"方向重构。

这些细节拼凑出的行业图景,恰如展馆穹顶交错的光束——每道光线都在寻找穿透迷雾的最佳路径,却共同编织出智能驾驶革命的璀璨星图。

当观众们走出展馆,回望那些旋转的展台与闪烁的LED屏,或许会想起那顶被疯抢的棒球帽:科技光环终将褪去,安全才是永不落伍的时尚单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