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行业趋势真是快到让人有点看晕了。大概你们也注意到,大众在变轨,差不多去年开始就把燃油车逐步退下舞台当成关键战略了。你去年我在车展上碰到一个销售,他笑着问我:你知道吗?新款途锐准备停产了,可能2026就再也见不到了。那瞬间就觉得,北大荒里的老柿子,快变成电子柿子了。
一翻资料才发现,途锐这个大家伙,差不多有25年历史,欧洲豪华SUV的代表之一,说实话,销量也还过得去。可大众的逻辑很直接:燃油车要退出舞台,电动赶快上。估算,欧洲市场200多万SUV里,豪华这个细分每年成交在50万左右,燃油车占比70%,真要全部转电动,花费不小。
我还记得焦点放在德国那边的东西。那些工厂、线,尤其是把燃油线从德国搬到墨西哥—我看那场面,就像搬家,从掉了两层楼的老楼搬到新工厂。你说,将那条高端燃油线转移到新的地区,成本绝对不低。研发团队大概估算,生产成本可能贵个20%,这还是没算物流和调整的折腾。其实就像买房,搬家可不只是搬几个箱子那么简单,房子结构、门窗那都得配合。
但让我心头一阵发问:ID. 途锐要用的这套全新平台,真有什么革命作用?我们知道,大众的SSP架构,就像盖房子用的全新模具,能让后续的车型快建快用。而且,最新消息说,这个平台还会搞个区域电子架构,基本上是根据地区调整皮肤。就像我用的手机,内存和系统都可以区域定制,省心,省成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还夹带一张关于ID. 途锐的图片,那车巨大,线条流畅到让人觉得未来感满满。巧合,旁边有个销售朋友跟我说:你知道吗?车界的战斗不在于外观多炫,而是技术底子。我一听,有点心领神会,其实大众想用这个新架构稳住在欧洲的高端市场。只是,到了美国这边,看来还是不打算推出ID. 途锐,那个市场太敏感了。
这让我想,欧洲的豪华车统战,靠的还是品牌认知。而且,和之前的途锐差别,可能会体现在续航上。你心里会不会觉得,20多万的车,续航能不能保证?我猜大概在6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目标其实挺难:一方面要保证豪华感,还得追求超长续航,成本不说,技术难点不少。
我好奇,为什么大众不直接用PPE平台呢?PPE平台在性能上比SSP成熟得多。为什么坚持用新的SSP?我想是因为它给他们卖新鲜感——就像手机不断刷新版本一样。说起来我也不抹黑大众,好像也得承认,新平台能带来量产效率,尤其是在产线调整和成本控制上。
有人问我:你觉得这车什么时候能喷涌出来?我模糊觉得,最早,2029年左右能亮相。现在的燃油版途锐,估计到那个时间点,早就完全没影。倒是那时候价格可能会涨点,毕竟新技术的包裹成本少不了。你说,新能源车的价格还能像燃油车一样,平平常常?或者说,随时间逐渐下探?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大概目前新能源高端SUV的百公里成本,算个粗略估——如果用动力电池和电机来看,可能在5块钱左右,油车的话,油钱每百公里大概2-3块钱(8毛到1块钱一升,百公里油耗8升左右,而变动大,这只是个估算值)。但要考虑到维护、保险和购车成本,其实新能源车,每公里花费还真不算便宜。
说到对比同价位的车,我挺好奇:途锐如果转成电动车,是不是能拉开跟奥迪Q8,甚至宝马X5的差距?不光是硬件差别,更是用户体验差别。有朋友质疑:充电难,续航不行,真能超越燃油?我其实很明白,纯电车在百公里加速、行驶平顺性上确实有优势,但人们最在意的,还是惯和油门触底的那份安全感。
让我再补一句,供应链的事情就像拼拼拼的拼图。据说大众若用地区不同的电子架构,就是为了应付不同市场那点小面子。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你要确保软件和硬件无缝衔接,还得兼顾未来升级。你知道吗?我曾经跟一个研发主管聊过,他说:其实用软件控场,就像用遥控器操控电视,简单,但要全民都能用好,才算真成功。这话我记得挺深。
说到这里,我忽然问自己:那些买了途锐,期待它未来能脱胎换骨的人,究竟看重哪一点?是品牌?科技?还是那份高端豪华感?还是,只是对新车的一种期待?真正能触摸得到的,反倒是那些细节——比如车里座椅某个角落的缝线,或者车门上那点精细的压花。倒也挺奇怪:有时候,车再高级,也不过是一堆钢铁件和塑料,但这些小小的手工质感,反而能让人心安。
而我自己,也不是非得站队的那一派。毕竟,车,除了技术参数,还有太多说不清的人情味。你还记得,上次坐过那辆老款途锐,那个空气悬挂调节的咯噔声,是不是也勾起不少回忆?我想,汽车的魅力,可能就在那些微小的感官细节里。看着那台新途锐,会不会再用那些曾经的味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