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最近算是撞上了“冰山”。
你说这车,顶着雷布斯的光环,一登场就炙手可热,订单跟蒲公英似的漫天飞。
可如今,部分车主却叫板要“回炉重造”,矛头直指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玩意儿,官方路数是“天花乱坠”,诸如“空气动力学风道”、“轮毂散热”,听着就倍儿有格调。
不少准车主,像那位杨雷老哥,就是奔着这个“灵魂图腾”砸了银子,硬生生加了4万多。
结果呢?
车评人们一扒皮,嚯,这风道是能通风,可往哪儿导?
谁也说不清楚。
说白了,兴许就是个摆设。
这就有点“杀风景”了。
掏了高价,弄了个绣花枕头,谁心里能舒坦?
所以你看,维权群里几百号人,要“退货还钱”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
小米这边呢,也赶紧出来“灭火”,说之前用词不够精准,这风道主要是为了“复刻造型”,捎带着辅助散热。
然后,给出的“补偿方案”是:要么换回铁皮机盖,要么送2万积分(也就2000块)。
这方案,车主们自然不“感冒”。
4万多的选配,你2000就想“打发叫花子”?
更何况,换机盖还得重头排队,等个猴年马月,这时间成本谁来买单?
这事儿,明面上是买家和卖家的磕碰,往深里扒,其实折射出当下新能源车市的一些通病。
一方面,车企为了博眼球,恨不得把所有“黑魔法”都往上堆,宣传的时候也爱用一些“春秋笔法”,什么“高阶智驾”、“未来感爆棚”,听着玄乎,但实际体验可能也就那样。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端货的期待,不光是功能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高潮”。
说白了,要的就是个“里子”。
你宣传时“口吐莲花”,结果到手发现货不对版,这不光是亏了钱,还掉了“身价”。
这事儿,从法理上讲,也确实有点“站不住脚”。
华东政法大学的翟巍教授就说了,小米的宣传可能涉嫌“以偏概全”,玩弄文字游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情节严重,甚至可能“挂羊头卖狗肉”。
但关键是,就算小米真的赔偿了车主的损失,就能“药到病除”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想想,小米SU7出道时,靠着雷布斯的个人魅力和营销攻势,圈了一大票“自来水”。
很多人买它,不只是冲着性能,更是因为它的牌子,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潮流、一种腔调。
但现在,出了这幺蛾子,难免会让人对小米的“赤诚”打个问号。
毕竟,高端车主买车,图的就是一个“顺心”,结果花了血本,买了件添堵玩意儿,这体验能好吗?
你看,小米首款SUV YU7马上要“开张”了,这可是个“红海”市场。
如果这次“风道门”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到YU7的“战绩”。
其实,小米这回,也给其他车企敲了个警钟。
造车,不能光靠“花拳绣腿”,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产品打磨好。
毕竟,消费者又不傻,忽悠多了,总会“露馅”。
现在,就看雷布斯怎么“拆招”了。
是继续“装聋作哑”,还是硬着头皮站出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这不仅关系到SU7的“身家性命”,更关系到小米汽车的“前途”。
毕竟,互联网时代,口碑才是“硬通货”。
就像那位杨雷老哥隔空喊话雷布斯:“开诚布公才能止损”。
这话,值得小米好好掂量掂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