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这一届广州国际车展清晰地展现了行业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期:新能源汽车已稳居市场主流,但竞争核心正从电动化的普及,转向智能化技术的落地应用,以及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探索。
这次展览,新能源车型占比高达58%,与中国市场渗透率突破50%的现状相互印证,标志着电动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
然而,在电动化成为基础门槛的今天,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反而成为新的看点。纯电车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但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作为满足多元需求的“关键过渡方案”,正被更多车企采纳。譬如小鹏推出增程版X9,吉利银河V900搭载超级AI增程技术,都预示着市场正从单纯的技术路线之争,转向对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的深度回应。
与此同时,智能化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华为乾崑、Momenta等技术供应商的成熟,使得高阶智能驾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曾经专属高端车型的城市NOA功能,如今已下探至15万元甚至12万元区间。智能座舱的竞争重点,则从硬件堆料转向全场景生态体验,华为鸿蒙等系统致力于构建“人-车-家”无缝连接的智能生活。
这场变革也引发了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深度重构。华为、宁德时代、Momenta等核心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供应商”转变为“共创者”,通过技术赋能重新定义产品竞争力。面对中国品牌的领先优势,合资品牌纷纷通过引入中国供应链来补齐短板——奥迪选择华为乾崑智驾,宝马、奔驰携手Momenta,东风日产天籁搭载鸿蒙座舱,这些合作都超越了传统的供应商关系,开创了产业协同的新模式。
在市场层面,理性务实成为主旋律。车企高管“网红”效应逐渐降温,营销更侧重品牌价值与用户情感连接;产品策略则更加聚焦细分市场,大型家用SUV/MPV成为热门赛道,个性化的“方盒子”越野车如坦克400、比亚迪钛7则在寻求新的增长点。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趋势意味着全新的购车逻辑。
在动力形式选择上,纯电还是增程/插混已非先进与否的问题,而是需求的选择——充电便利、多为城市通勤,纯电体验更佳;常有长途出行或生活在北方,高质量的增程/插混车型更为务实。
在智能化方面,智驾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切实影响安全和体验的核心价值。随着技术快速下探,未来15万级的车型将普及高阶级智驾,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科技红利。
总的来说,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穿越一个“理性回归”的周期。表面的“内卷”之下,是行业在进行深刻的底层重构:竞争从“油电博弈”转向“生态竞争”,从追求单一爆款转向深耕用户价值。对于车企而言,未来一年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消费者,这意味着将迎来更多成熟、智能且更具价值的选择。对于国内车市,你又怎么看?下方评论区聊一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