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的大众:嘴上是中国速度,心里是转型焦虑

大众汽车又来进博会了,这已经是第八年,堪称“全勤生”,阵仗搞得挺大,又是ID.家族的概念车,又是奥迪保时捷,弄了八款车过来,想秀一下自己电动化智能化的肌肉。

可这肌肉吧,看着有点意思,总感觉藏着点别的味道。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刘云峰说,他们是“以‘中国速度’驶向智能电动未来”。

话是没错,但这“中国速度”,究竟是他们自己的速度,还是被逼出来的速度?

这篇文章的爆点,或者说最能戳到人G点的地方,压根就不是那几台闪闪发光的展车,而是大众这种全球巨头在中国市场显露出的那种“又爱又怕,不得不低头”的复杂心态。

一方面,它离不开中国这块肥肉,你看一汽-大众都三千万辆车下线了,这是何等风光的过去。

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这趟车它上晚了,眼看比亚迪、小鹏这些后浪把它拍得晕头转向,它心里能不慌吗?

这种从“老大哥”到“小学生”的角色反转,本身就是最大的戏剧冲突和流量密码。

用户一看,哎,你这浓眉大眼的德国佬,也得找我们小鹏来补课啊?

这种代入感和民族情绪一上来,话题不就爆了。

进博会上的大众:嘴上是中国速度,心里是转型焦虑-有驾

以前的大众,在咱们这儿,那就是“高级”的代名词。

开个桑塔纳都觉得脸上有光。

那时候进博会,大众摆出来的都是进口燃油车,技术也是德国原装的,透着一股子傲气。

可你再看现在,风水轮流转了。

他们展台的C位,全换成了电动车。

最有意思的是,还得特意强调软件中心“CARIAD中国”跟小鹏汽车联合研发的电子电气架构。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众自己的软件搞不定了,或者说,搞得太慢了,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只能拉着昔日的“学生”一起搞研发。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宗师,突然有一天对外宣布,自己要跟一个刚出道没几年的年轻小子合创一套新武功。

进博会上的大众:嘴上是中国速度,心里是转型焦虑-有驾

你说这里面得有多少不甘和无奈?

上汽奥迪那个E5 Sportback,也说是什么“中德联合开发”,上汽提供技术生态系统。

说白了,就是大众现在承认了,单靠德国那一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玩不转了,必须把“根”往深了扎。

他们嘴上说着“在中国,为中国”,这话说得是越来越溜了。

从前是把德国的东西拿过来卖给中国,现在是从中国找技术,再攒个车出来卖给中国人。

性质全变了。

那个刘云峰还说,“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正在成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这话听着客气,翻译过来不就是:你们太卷了,我们不跟着学不行了。

所以你看,这次进博会大众的展台,表面看是秀成果,秀肌肉。

进博会上的大众:嘴上是中国速度,心里是转型焦虑-有驾

但往深里扒,你会看到一个庞大帝国的转型焦虑。

从ID. ERA、ID. EVO、ID. AURA这三款一听就很未来的概念车,到和本土科技企业“高效协同”,每一步都踩在中国市场的鼓点上,但也透露出一种被推着走的紧迫感。

甚至连公益活动“绿带行动”都得拿到进博会上讲五年,生怕别人不知道它在中国扎根的决心。

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车下线,这绝对是个里程碑。

可这辉煌的3000万里,又有多少能转化成未来的资本?

当下的市场,看的不是你过去卖了多少台捷达,而是你现在能不能拿出一款像样的智能电动车。

这事儿,大众心里比谁都清楚。

所以,别光看那几款新车了,看看大众从傲慢到务实的这个转变过程,比车本身有意思多了。

这个曾经的王者,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正学着弯下腰,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拥抱所谓的“中国速度”。

进博会上的大众:嘴上是中国速度,心里是转型焦虑-有驾

这才是今年进博会上,大众展台背后,最好看的一出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